1. 古籍
  2. 隋唐史
隋唐史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风民俗都有论及,又注意在重点问题和自己擅长的问题上深入论述,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使该书成为一部较有特色的断代史著作。

目录

隋 史

唐 史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第四节 贞 观 之 治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第十二节 唐 之 中 衰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 佛道之争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骑 第二十二节 边 兵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第二十八节 藩 镇 之 祸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第三十三节 唐 之 马 政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第三十五节 宦 官 之 祸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第三十七节 唐 之 均 田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第四十三节 庄 田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 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第五十三节 职 官 概 论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第六十一节 水 利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第六十四节 艺 术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第六十六节 服 饰 第六十七节 社 会 杂 缀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参考书目 后记 《隋唐史》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