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目录
引子 一 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 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 在挫折中前进 四 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 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 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 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 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 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一〇 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一一 从中都宰到司寇 一二 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一三 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一四 孔子终于出走 一五 在卫国受到监视 一六 过匡城被拘留 一七 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一八 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一九 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〇 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一 孔子绝粮 二二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三 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五 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六 编写《春秋》 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八 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九 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记 孔子和《论语》[1] 从孔子到孟轲[4] 孔子与屈原[11] 孔子可谈而不可谈[19] 儒家之根本精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