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先秦诸子系年
先秦诸子系年

又名《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钱穆著。作者认为过去人们考论诸子年世,不免三病:“各治一家,未能贯通,一也;详其著显,略其晦沉,二也;依据史籍,不加细勘,三也。”(《自序》)于是广采各种资料,上溯孔子生年,下及李斯卒年,对前后二百年间先秦诸子世年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辨。称其所用的方法,先考定《史记·六国年表》,对先秦列国世系加以核定,“别为《通表》,明其先后,前史之误,颇有纠正,而后诸子年世,亦若纲在网,条贯秩如矣。”然后对先秦间诸贤、学士,均为之缉逸、征坠、辨伪,并加以排比联络,使其生平出处、师友渊源,一一条贯。再次,考儒墨两学为先秦诸家发端,由此分源别派,使诸家之学交互融洽,旁通曲达,以明学术流变之迹。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考孔门儒家及相关人物,为先秦学术初盟期,首考孔子生年,终《孔门传经辨》;卷二当儒墨已分,为先秦学术酝酿期,首考墨子生年,终《老子杂辨》;卷三考晋、楚、魏列国诸子,首考商鞅生年,终屈原,为先秦学术之磅礴期;卷四首考齐湣王在位之年,终《诸子攟逸》,为先秦学术之归宿期。共一百六十三篇。后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及《考辨索引》、《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是研究先秦诸子事迹和思想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版。1956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定本。1985年中华书局据增定本影印。

目录

卷一

卷二

三一、墨子生卒考 三二、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三三、赵简子卒年考 三四、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 三五、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三六、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三七、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 三八、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 三九、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 四○、魏文侯礼贤考 四一、公输般自鲁游楚考 四二、墨子止楚攻宋考 四三、三晋始侯考 四四、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考 四五、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四六、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罃生 四七、鲁缪公元乃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四八、鲁缪公礼贤考 四九、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附越灭滕考) 五○、吴起仕鲁考 五一、田庄子卒年考 五二、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 五三、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 五四、魏文灭中山考 五五、宁越考 五六、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五七、墨子游齐考 五八、子思生年考(附颜般、王慎、长息) 五九、列御寇考(附南郭子綦) 六○、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六一、墨子游楚鲁阳考 六二、墨子弟子通考 六三、孟子生年考 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 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六六、吴起去魏相楚考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 六八、孟胜考(附:徐弱、田襄子、腹[黄享]) 六九、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 七一、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谥年数考 七二、老子杂辨

卷三

七三、商鞅考(附:甘龙杜挚) 七四、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七五、稷下通考 七六、孟子不列稷下考 七七、申不害考 七八、魏围邯郸考 七九、季梁考(附:季真) 八〇、杨朱考 八一、子莫考 八二、白圭考(附:赵武灵胡服考) 八三、逢泽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 八四、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二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附:司马穰苴) 八六、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齐威王称之年非齐威王卒年辨 八七、屈原生卒考 八八、庄周生卒考 八九、子华子考 九○、尸佼考(附:公羊、女子及北宫子、沈子) 九一、宋君偃元年乃周显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 九二、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后元元年 九三、惠施仕魏考 九四、匡章考(附:周最) 九五、苏秦考 九六、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九七、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九八、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九九、宋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 一零零、秦始称王考 一零一、韩始称王考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 一零三、荀卿年十五之齐考 一零四、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一零六、鲁平公元年为周显王四十七年 一零七、惠施去魏考 一零八、惠施自楚至宋考 一零九、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 一一零、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 一一一、孟子游滕考 一一二、鲁平公欲见孟子考 一一三、许行考(附:索卢参) 一一四、田鸠考(附:腹[黄享]、唐姑果、谢子) 一一五、孟子游梁考 一一六、惠施返魏考 一一七、孟子自梁返齐考 一一八、淳于髠考 一一九、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 一二〇、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一二一、屈原于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即放逐辨 一二二、孟子去齐考 一二三、宋鈃考 一二四、尹文考 一二五、惠施卒年考 一二六、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