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续通典
  3.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州郡七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州郡七

宋二

○宋二

【陝西路 兩浙路 淮南東路 淮南西路 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陝西路

兩浙路

淮南東路

淮南西路

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荊湖北路

荊湖南路

△陝西路

陝西路慶歷元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熙寧五年陝西又分永興建熙河并前四路為六路共三十四州軍

【 按王應麟地理通釋康定二年分陝西為四路秦鳳涇原環慶鄜延熙寧五年陝西又分永興建熙河并前四路為六路宋史俱混入熙河當有錯誤】

永興軍路

秦鳳路

·永興軍路

永興軍路府二州十五軍一縣八十三其後延州慶州改為府又增銀州醴州及定邊綏德清平慶成四軍凡府四州十五軍五縣九十

【 按永興軍路脫去丹州及鄜州所領四縣得州十四縣七十八今增入丹州及鄜州四縣則州十五縣八十二加後增置清平軍定邊軍各一縣醴州五縣共縣八十九內醴泉武功二縣重見實得縣八十七宋史有誤】

京兆府

河中府

解州

陝州

商州

虢州

同州

華州

耀州

清平軍

延安府

鄜州

丹州

坊州

保安軍

綏德軍

銀州

慶陽府

環州

邠州

寧州

醴州

定邊軍

京兆府

京兆府京兆郡永興軍節度本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舊領永興軍路安撫使宣和二年詔稱京兆府縣十三長安

【 次赤】

樊川

【 次赤舊萬年縣宣和七年改】

【 次畿】

藍田

【 次畿】

咸陽

【 次畿】

涇陽

【 次畿】

櫟陽

【 次畿】

高陽

【 次畿 按高陽當作高陵】

興平

【 次畿】

臨潼

【 次畿唐昭德縣宋大中祥符改案昭德當作昭應】

醴泉

【 次畿】

武功

【 次畿政和八年同醴泉撥入醴州】

乾祐

【 次畿】

監二

【 熙寧四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河中府

河中府

【 次府】

河東郡護國軍節度

【 案宋朝事實太平興國七年改護國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

舊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檢事縣七河東

【 次赤熙寧三年省西河縣六年省永樂縣為鎮入焉】

臨晉

【 次畿】

猗氏

【 次畿】

虞鄉

【 次畿】

萬泉

【 次畿】

龍門

【 次畿元祐二年置鑄錢監二】

榮河

【 次畿舊隸慶成軍熙寧元年廢以榮河隸府即縣治置軍使】

慶成軍

【 大中祥符中以榮河為慶成軍尋廢】

解州

解州

【 中】

防禦縣三解

【 中】

聞喜

【 望】

安邑

【 緊】

陝州

陝州大都督府陝郡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節度舊兼提舉商虢州兵馬巡檢事縣七陝

【 中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焉】

平陸

【 上】

【 上】

靈寶

【 上熙寧四年湖城縣入焉】

芮城

【 中下】

湖城

【 中下元豐元年復置縣】

閔鄉

【 中下太平興國三年自虢州與湖城縣同來隸】

監二

【 熙寧三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商州

商州

【 望】

上洛郡軍事縣五上洛

【 中】

商洛

【 中下】

洛南

【 中下】

豐陽

【 中】

上津

【 中下】

虢州

虢州

【 雄】

虢郡軍事縣四盧氏

【 中熙寧二年以西京伊陽縣欒川治隸焉】

虢略

【 中唐宏農縣宋建隆初改常農至道三年改今名熙寧四年省玉城縣為鎮入焉】

朱陽

【 中乾德六年廢入常農太平興國七年復置】

欒川

【 元祐二年以欒川治為鎮崇寧三年改為縣】

同州

同州

【 望】

馮翊郡定國軍節度

【 案宋朝事實太平興國七年升定國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

縣六馮翊

【 緊】

澄城

【 緊】

朝邑

【 緊】

郃陽

【 熙寧四年省夏陽縣為鎮入焉】

白水

【 中】

韓城

【 中元祐二年置鑄錢監】

監一沙苑

華州

華州

【 望】

華陰郡建初為鎮國軍節度

【 案輿地廣記云後唐改鎮國軍與宋史異謹附識】

皇祐五年改鎮潼軍節度縣五鄭

【 上】

下邽

【 望】

蒲城

【 望唐奉先縣宋開寶四年改建隆中自京兆隸同州真宗天禧四年自同州來來隸】

華陰

【 緊】

渭南

【 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鄭元豐元年復為縣舊自京兆府來隸】

監二

【 熙寧四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耀州

耀州

【 緊】

華原郡開寶五年為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改感德軍縣六華原

【 上】

富平

【 望】

三原

【 望】

雲陽

【 上】

同官

【 上】

美原

【 中】

清平軍

清平軍本鳳翔府盩屋縣清平鎮大觀元年升為軍復置終南縣隸京兆府清平軍使兼知終南縣縣一終南

【 置終南縣史失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延安府

延安府中都督府延安郡彰武軍節度本延州元祐四年升為府舊置鄜延路經略安撫使統延鄜丹坊州保安軍後增置綏德軍銀州銀州尋廢縣七膚施

【 中熙寧五年省豐林縣為鎮金明縣為砦並入焉有金明龍安二砦安塞一堡元豐四年又收復塞門砦宣和二年改龍安曰德安砦】

延川

【 中熙寧八年省延水縣為鎮入焉有丹頭綏平懷寧順安白草永平六砦安定黑水二堡及永寧關元豐四年收復置浮圖義合米脂三砦七年以米脂義合浮圖懷寧順安綏平六城砦隸綏德城元符二年廢順安白草草丹頭三堡】

延長

【 中】

門山

【 中】

臨真

【 中】

敷政

【 中有招安萬安二砦元符二年廢招安砦為驛】

甘泉

【 中下】

城二

【 治平四年收復綏州熙寧中改為綏德城四年置羅鄂特城撫寧賓草二堡尋廢元豐五年置永樂城賜名銀川砦尋廢】

青澗城

【 元符三年隸綏德城】

綏德城

【 元符二年改為軍】

監一

【 熙寧八年置鑄鐵】

塞門砦

【 延州北蕃部舊砦至道後輿蘆關石堡安遠砦俱廢元豐四年收復仍隸延川膚施縣】

平羌砦

【 地本克胡山砦紹聖四年賜名】

威戎城

【 地本昇平塔紹聖四年賜名】

平戎砦

【 地本杏子河東山紹聖四年賜名】

開光堡

【 紹聖四年修築元符元年賜名二年隸綏德城】

殄羌砦

【 地名納木寧山元符元年進築賜名】

威羌砦

【 德地名白洛觜元符元年進築賜名】

御謀城

【 崇寧三年進築賜名】

石堡砦

【 崇寧三年進築賜名威德軍五年復為砦初嘗置城至道後廢之】

制戎城

【 政和八年賜鄜延路天降山新城改今名】

新砦蘆移堡 屈丁堡 萬安堡 丹頭堡 青石崖堡 科爾羅堡

鄜州

鄜州

【 上】

洛交郡保大軍節度縣四洛交

【 緊熙寧七年省三川縣入焉】

洛川

【 上】

鄜城

【 上】

直羅

【 中下 案朱史失去鄜州所領各縣及丹州沿革而以丹州之宜川縣屬之鄜州考輿地考鄜州屬永興軍路建炎三年入金領洛交洛川三川直羅鄜城五縣輿地廣記領縣四無三川云熙寧七年省入洛交據金史地理志亦作四縣洛交縣下云鎮一三水三水猶之三川也熙寧併省此為明證輿地考失注耳今據增正】

丹州

丹州

【 上】

咸寧郡軍事

【 案輿地廣記上丹州唐天寶元年曰咸寧郡金史地理志云宋咸寧軍事據增入】

縣一宜川

【 上後魏義川縣宋太平興國中改名鄜州廢咸寧縣入焉熙寧三年省汾川縣七年省雲巖縣為鎮八年析同州韓城縣新封鄉並入焉】

坊州

坊州

【 上】

中部郡軍事縣二中部

【 緊】

宜君

【 中熙寧元年省昇平縣為鎮入焉有礬場】

保安軍

保安軍

【 同下州 案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二年以延州永安鎮置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砦二德靖 順寧

【 案輿地廣記德請砦天禧四年初建子城天聖元年改為德靖砦順寧砦慶歷四年置宋史未詳謹附識】

堡一園林 金湯城

【 舊金湯砦在德請砦西南元符二年進築】

威德軍

【 保安軍之北兩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築城為要害必爭之地政和七年知慶州姚古克之】

綏德軍

綏德軍唐綏州宋熙寧三年收復

【 案本紀熙寧二年十月丙申城綏州此疑誤】

廢為城隸延州元豐七年以延州米脂義合浮圖懷寧順安綏平六城砦隸綏德城元符二年改為軍暖泉砦

【 元符二年進築賜名】

米脂砦

【 本西夏砦元豐元年收復為米脂城後復為砦隸延州延川縣七年改隸綏德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元符元年收復仍賜舊名】

開光堡

【 紹聖四年收築元符元年賜名二年自延安府來屬】

義合砦

【 本夏人砦元豐四年收復隸延州延川縣七年改隸綏德城】

懷寧砦

【 延州延縣舊砦】

克戎城

【 本西人細浮圖砦元豐四年收復延川縣七年改隸綏德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興四年收復賜名】

臨夏城

【 地名羅揚果嶺元符元年築城賜今名】

綏平砦

【 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割隸】

青澗城

【 延州舊城】

永寧關

【 延州延川縣舊關】

白草砦

【 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廢後復置】

順安砦

【 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廢後復置】

嗣武砦

【 舊羅楊城屬延州元豐四年置尋廢崇寧三年修復賜名】

龍泉砦

【 宣和二年改名通泉尋復故】

清邊砦 鎮邊砦 龍安砦

【 本屬延安府膚施縣不詳何年來屬】

海末堡

【 海未至柏林十六堡黑水安定安塞本延安舊堡】

窟兒堡 大厥堡 花佛嶺堡 臨川堡 定遠堡 馬欄堡 中山堡 黑水堡 安定堡 佛堂堡 唐推堡 雙林堡 安塞堡 浮圖堡 柏林堡

銀州

銀州銀川郡五代以來為西夏所有宋元豐四年收復五年賜名銀川砦崇寧四年為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

慶陽府

慶陽府

【 中】

安化郡慶陽軍節度本慶州建隆元年升團練乾德元年後為軍事政和七年升為節度賜軍額曰慶陽宣和七年改為府舊置環慶路經略安撫使統慶環邠寧乾凡五州其後廢乾州置定邊軍已而後置醴州凡統三州

【 案三字當是五字之訛】

一軍縣三安化

【 中有大順一城府城東谷柔遠人順四砦元豐四年廢府城砦金村堡平戎鎮五年收復礓詐砦賜名安疆砦元祐年復平戎鎮 案輿地廣記唐肅宗至德元載改安化為順化宋乾德二年復曰安化省同川縣入焉宋史未請謹附識】

合水

【 望熙寧四年始置省華池樂蟠二縣為鎮七年改華池鎮為華池砦有東華池西華池二砦荔原一堡】

彭原

【 熙寧二年自寧州來隸原縣史缺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安疆砦

【 本西人礓詐砦元豐五年收復賜名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又隸定邊軍】

橫山砦

【 地名錫卜察伊特元符元年進築賜名】

通塞堡

【 元符元年進築】

定邊城

【 元符二年進築後別為定邊軍】

白豹城

【 舊屬西界元符二年修復賜舊名別見定邊軍】

綏遠砦

【 地本駱駝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案綏遠砦亦見定邊軍】

寧羌砦

【 地本萌門三岔元符元年進築賜名】

鎮安城

【 政和六年進築】

麥川堡

【 本名麥經嶺政和六年賜名係環慶路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於此】

威寧堡

【 本名衡家堡政和六年賜名係環慶路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於此】

矜戎堡 府城砦

【 元豊二年廢不知何年收復】

金村堡

【 同上】

勝羌堡 定戎堡 威邊砦 懷威堡

環州

環州

【 下】

軍事舊降為通遠軍淳化五年復為州縣一通遠

【 上有烏崙肅遠洪德永和平遠定邊團堡安塞八砦案宋朝事實天聖四年改方渠縣為通遠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興平城

【 地名灰家觜元符元年築賜名】

清平關

【 地名之字平元符二年建築賜名】

安邊城

【 地名徐丁臺崇寧五年築賜名】

羅溝堡

【 宋灰臺至綏遠砦中路地名火羅溝及阿原烽政和三年進築賜名】

阿原堡

【 地名見羅溝堡政和三年賜名】

朱臺堡

【 本朱灰臺政和三年建築賜名】

安邊砦 大拔砦

【 元豐二年廢不知何年收復】

方渠砦 流井堡 歸德堡 木瓜堡 麝香堡 通歸堡 惠丁堡

邠州

邠州

【 緊】

新平郡靜難軍節度縣五新平

【 望】

宜祿

【 望】

三水

【 上】

定平

【 緊熙寧五年隸寧州政和七年自寧州來隸】

淳化

【 中淳化四年升燿州雲陽黎國鎮為縣熙寧八年置鑄錢監元豐三年廢宣和元年自燿州來隸 案黎國鎮隆平集作黎園鎮宋朝事實作梨園鎮互有異同謹附識】

寧州

寧州

【 望】

彭原郡興寧軍節度本軍事州宣和元年賜軍額縣三定安

【 緊】

襄樂

【 上】

真寧

【 下】

醴州

醴州本京兆府奉天縣舊置乾州熙寧五年廢政和七年復為州更名醴八年割屬環慶路縣五奉天

【 次畿】

永壽

【 下乾德三年自邠州來隸熙寧五年廢乾州永壽及麻亭常寧二砦俱隸邪州政和八年復來隸】

武功 醴泉

【 二縣本屬京兆府政和八年三月割屬】

好時

【 本屬鳳翔府政和八年三月割屬】

定邊軍

定邊軍元符二年環慶路進築定邊城後改為軍縣一定邊

【 政和六年置】

白豹城

【 元符二年進築賜舊名已見慶陽府】

東谷砦

【 舊砦已見慶陽府安化縣】

綏遠砦

【 地名駱駝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 案綏遠砦巳見慶陽府】

神堂堡

【 大觀二年進築陽名】

觀化堡 通化堡 九陽堡 雞觜砦

【 案慶陽府安疆砦注云又隸定邊軍此不列安疆砦疑有脫誤】

·秦鳳路

秦鳳路府一州十三軍三縣二十八其後增積石震武懷德三軍西寧樂廓西安洮會六州又改通遠軍為鞏州凡府一州十九軍五縣四十八

【 案秦鳳路府州軍元領縣四十三後增置會州敷文鞏州永寧寧遠三縣其領縣四十六宋史誤】

秦州

鳳翔府

隴州

成州

鳳州

階州

渭州

涇州

原州

德順軍

鎮戎軍

會州

懷德軍

西安州

熙州

河州

鞏州

岷州

蘭州

洮州

廓州

樂州

西寧州

震武軍

積石軍

秦州

秦州

【 下府】

天水郡雄武軍節度舊置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統秦隴階成鳳五州通遠軍其後割通遠軍屬熙河縣四城紀

【 上有渭水三陽上蝸牛下蝸牛堡子伏歸小三陽照川門四顧平戎赤崖湫西青遠近湫定西小定西下硤注鹿原上硤圓川伏羌得勝榆林大像菜園探長新水谷舊水谷種林丙龍石人舖項永寧鹽泉小永寧冷水泉雙泉新土舊土三十九堡】

隴城

【 中有靜戎永固定平長山白榆林郭馬安塞七堡】

清水

【 中有弓門鐵窟斫安堡子小弓門坐交得鐵冶坊橋子李子古道永安四顧威塞■〈广外禾内〉穰鎮邊和戎安遠挾河定川中城東城西城靜邊臨川德威廣武寧遠長樵二十九堡】

天水

【 上】

監一太平城二伏羌

【 熙寧三年廢丹山納克舒乾川三堡增伏羌砦為城有得勝榆林大像菜園探長新水檉林丙龍石人駞項舊水十一堡】

甘谷

【 熙寧元年置有吹藏大甘隴諾三堡四年置尖竿隴陽二堡】

砦七

【 治平四年置雞川熙寧元年改攃珠堡為通渭堡五年改古渭砦為通遠軍廢咱遼克本當七麻三堡改通渭堡為砦割永寧寧遠威遠熟羊來遠並隸軍尋改綏遠定邊二砦為鎮隸隴州】

定西

【 領寧西牛鞍上硤下硤注鹿原圓川三堡】

三陽

【 領渭濱武安上下蝸牛聞喜伏歸硤口照川上門四顧平戎赤崖湫西青遠近湫十四堡】

弓門

【 領東鞍安人斫鞍上下鐵窟坐交得鐵冶坊七堡】

靜戎

【 領白榆林長山郭馬靜塞定平永固彭磋寧塞長樵九堡】

安遠 隴城 雞川 堡三

【 熙寧三年改■〈广外禾内〉穰為鎮五年改冶坊砦為冶坊堡八年改■〈广外禾内〉穰鎮為堡】

■〈广外禾内〉穰

【 領白石古道中城東城西城定戎定安雄邊臨川德威廣武定川挾河鎮邊一十四堡】

冶坊

【 領橋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

達隆 堡川城

【 政和六年於秦鳳東西川口進築賜名】

甘泉堡

【 別見渭州】

安遠砦

【 吏部通用酬賞格秦州又有安遠等五砦定邊綏遠二砦熙寧八年廢為鎮屬隴州其後復為砦】

安邊砦 綏遠砦 小落砦 保安砦 弓鍾砦 董哥平砦

【 按成紀隴城清水三縣所有諸堡後俱複出蓋由前時創建之初各縣分隸各堡其後隨時增損因地制宜襲舊更新名號不一作史者前詳後複勢有不能盡稽如成紀縣中之三陽定西伏羌隴城縣中之靜戎清水縣中之弓門冶坊■〈广外禾内〉穰安遠等其後俱別立為城為砦為堡而分領諸堡若成紀之小三陽小定西鹽泉小永寧冷木泉雙泉新土舊土隴城之安塞清木之小弓門四顧和戎靜邊寧遠又不復為伏羌等所領不知仍屬之三縣耶抑或別有所屬耶或後世更名不可考耶至若定西砦之寧西牛鞍三陽砦之武安聞喜硤口弓門砦之東鞍安人靜戎砦之靜塞彭磋寧塞■〈广外禾内〉穰堡之定戎定安雄邊冶坊堡之博望則前三縣注中俱所未見或後時增築或更易前名或刊本前後互異皆不可知史無明文無從考證謹附識】

鳳翔府

鳳翔府

【 次府】

扶鳳郡鳳翔軍節度乾德初置崇信縣淳化中割崇信屬儀州熙寧五年廢乾州以好畤縣來隸政和八年又以好畤隸醴州縣九天興

【 次赤】

岐山

【 次畿】

扶風

【 次畿】

盩屋

【 次畿大觀元年以縣清平鎮置軍】

【 次畿有鐵冶務】

寶雞

【 次畿】

【 次畿】

麟遊

【 次畿】

普潤

【 次畿】

監一司竹

隴州

隴州

【 上】

汧陽郡防禦縣四汧源

【 望有古道銀場熙寧八年改秦州定邊砦為隴西鎮隸縣】

汧陽

【 緊】

吳山

【 中】

隴安

【 中開寶二年析汧陽縣四鄉置縣 案隆平集宋朝事實並作開寶元年與宋史異謹附識】

成州

成州

【 中下】

同谷郡開寶六年升為團練縣二同谷

【 上有骨鹿馬邑赤土平原滔山胡桃六砦】

栗亭

【 中】

鳳州

鳳州

【 下】

河池郡本防禦乾德元年升為團練縣三梁泉

【 上】

河池

【 緊開寶五年移治固鎮有水銀務】

兩當

【 上至道元年移治唐鄉鎮】

監一開寶

【 建隆二年於兩當置銀冶開寶二年升為監治平元年罷置官以監隸兩當縣元豐六年廢】

階州

階州

【 中下】

武都郡軍事本唐武州陷西戎宋得其地改置焉縣二福津

【 中下領貼峰練武平沙灘三砦國城堡平定關】

將利

【 中下】

砦一故城

【 本故城鎮不知何年建為砦】

渭州

渭州

【 下】

隴西郡涼平軍節度本軍事政和七年升為節度舊置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涇原渭儀州德順鎮戎軍屬焉熙寧五年廢儀州崇寧三年又以熙河路會州來屬縣五平涼

【 中有瓦亭砦】

潘原

【 中】

安化

【 中熙寧七年廢制勝關移縣於關地以舊地為鎮】

崇信

【 中 按輿地廣記乾德元年以舊崇信軍地置崇信縣屬風翔府涼化中屬儀州熙寧五年州廢來屬宋史不載殊屬脫略謹附識】

華亭

【 中下熙寧五年廢儀州與安化崇信同來隸】

靖夏城

【 政和六年陽涇原路席葦平新城名曰靖夏不知屬何州軍姑附此】

甘泉堡

【 崇寧五年涇原路經略司於甜井子修築守禦賜名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此別見秦州 案唐志渭州有二一係隴西郡之渭州屬隴右道一係原州平涼縣所置之行渭州屬關內道其隴西郡之渭州領襄武隴西鄣渭源四縣平涼郡之渭州領平涼一縣考唐時渭州原州皆陷吐蕃先於德宗貞元十九年徒治行原州於平涼繼於憲宗元和四年置行渭州於平涼而徒行原州於臨涇於是平涼始有渭州之治今據宋地稱渭州領縣平涼乃是唐時平涼郡所置之行渭州首稱隴西郡者誤也又考唐志原州平高縣注云有石門制勝石硤等關南有瓦亭故關宋志平涼縣注云有瓦亭砦又安化縣注云熙寧七年廢制勝關移縣於關地又鎮戎軍有平夏城本原州平高縣之地為舊石門城有石門硤有石門堡皆與唐志平高縣注合是平涼與平高雖同屬原州之邑而宋志渭州所領之平涼實唐時原州之平高也五代史云平涼故屬涇州唐未權置渭州而縣廢後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之安國燿武兩鎮置平涼縣屬涇州是沿及五代之世原州於平涼皆改置之涇州而故原州之境仍為渭州所僑治史志沿襲舊文未經分晰謹附識】

涇州

涇州

【 上】

安定郡太平興國元年改彰化軍節度縣四保定

【 望有長武砦】

靈臺

【 上】

良原

【 上】

長武

【 望咸平四年升長武鎮為縣五年省為砦屬保定縣大觀二年復以砦為縣 案王歷麟玉海太平興國七年以涇州直屬京宋史未詳謹附識】

原州

原州

【 望】

平涼郡軍事縣二臨涇

【 中】

彭陽

【 中唐豐業縣宋太平興國初改至道三年自寧州來隸 案宋朝事實太平興國元年改寧州豐義縣為彭陽至道三年屬原州考唐書志寧州有豊義縣此云唐豊業縣誤】

鎮二新城

【 熙寧三年廢截原砦入焉】

柳泉

【 領耳朵城一砦】

砦五開邊

【 熙寧三年廢新門砦入焉】

西壕 平安 綏寧

【 領羌城南山顛倒三堡】

靖安

【 領中普齊羅岔中嶺張喦常理新勒雞川立馬城殺獐川九堡】

安羌堡 新城堡

德順軍

德順軍

【 同下州】

慶歷三年即渭州隴千城建為軍縣一隴千

【 元祐八年以外底堡置 案隴千縣史失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城一水洛

【 領王家城石門堡】

砦五靜邊

【 別見鎮戎軍】

得勝

【 領開邊堡】

隆德 通遠 治平

【 治平四年置領牧龍堡】

懷遠砦 中安堡 威戎堡

鎮戎軍

鎮戎軍

【 同下州】

本原州高縣之地至道三年建為軍

【 案宋朝事實至道元年以故平高縣地置鎮戎軍宋史脫平字又元年三年互異謹附識】

城一彭陽 砦七

【 治平四年置信岔堡涼棚堡熙寧元年置熙寧砦硝坑堡東西水口堡元豐四年廢東水口堡六年置故砦堡】

東山 乾興 天聖

【 有信岔涼棚二堡】

三川 高平

【 有故砦堡】

定川 熙寧

【 有硝坑堡】

堡二開遠 張義

【 熙寧四年廢安邊堡入開遠五年置張義】

平夏城

【 舊石門城紹聖四年賜名大觀二年升為懷德軍】

靈平砦

【 舊好水砦紹聖四年賜名大觀二年割屬懷德軍】

鎮羌砦

【 紹聖四年賜名】

高平堡

【 元符元年修復賜舊砦名】

威川砦

【 政和七年賜名本密多臺】

飛泉砦

【 政和七年賜名本飛井塢】

飛井堡

【 乾興砦管下】

狼井堡

【 熙寧砦管下狼井安遠竇信梅谷開疆凡五堡】

安遠堡 竇信堡 梅谷堡 開疆堡 李家堡 肅遠堡 埈地平堡 鎮西堡 水口堡 懷遠城

【 別見德順軍】

德靖砦

【 保安軍舊有德靖砦屬鄜延路】

靜邊砦

【 天禧舊砦屬德順軍】

會州

會州元符二年進築割安西城以北六砦隸州崇寧三年置縣曰敷文隸涇原路縣一敷文

【 案敷文縣史失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安西城

【 舊名汝遮紹聖三年建築賜名屬熙河路】

平西砦

【 紹聖四年賜名地本清石硤屬熙河路】

會寧關

【 舊名顛耳關元符元年進築賜名通會未幾改今名屬秦鳳路】

會川城

【 舊名齊納納進元符二年建築賜名屬秦鳳路】

新泉砦

【 舊名棟必羅勒默元符元年賜名屬秦鳳路】

懷戎堡

【 崇寧二年築屬秦鳳路】

德威城

【 政和六年築清水河新城賜名屬秦鳳路】

靜勝堡

【 會川城管下政和六年賜清水河新城接應堡名靜勝】

通泉堡

【 屬秦鳳路新泉砦管下】

水泉堡

【 係懷戎堡管下】

正川堡

【 係德威城管下】

懷德軍

懷德軍本平夏城紹聖四年建築大觀二年展城作軍名曰懷德增置將兵與西安鎮戎互為聲援應接蕭關初名威德又改今名 盪羌砦

【 故沒煙後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

通硤砦

【 故沒煙前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

靈平砦

【 故好水砦紹聖四年賜名大觀二年自鎮戎軍來屬】

硤口堡 東河灣堡 古高平堡 惠民堡 結溝堡

【 係通硤砦管下五堡】

鎮羌堡 九羊砦

【 故九羊谷元符元年建築賜名】

石門堡

【 故石門硤東塔子觜元符元年建築賜名】

通遠砦 龍泉堡

【 通遠砦管下】

勝羌砦蕭關

【 崇寧四年建築】

臨川堡 通關堡 山西堡

【 係蕭關管下】

西安州

西安州元符二年以訥默奎新城建 盪羌砦

【 地名沒煙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後屬懷德軍】

通會堡

【 元符元年賜名係熙河蘭會路修築賜名結薩恰谷口不知何年撥屬涇原路西安州】

天都砦

【 元符二年灑水平新砦賜名】

臨羌砦

【 元符二年秋葦平新砦賜名】

橫嶺堡

【 係天都砦管下】

寧韋堡 定戎堡

【 地本鹻隈川元符二年賜名】

劈通川堡 羅瑪寧堡 北嶺上堡 山前堡 高峰堡 寧安砦

【 崇寧五年武延川威珠隆山下新砦賜名】

囊囉勒默堡 寺子岔堡 石棚泉堡 通安砦

【 崇寧五年鳥雞三岔新砦賜名】

同安堡

【 係通安砦管下】

綏戎堡

【 管下秋葦川口堡鍬钁川中路堡征通谷中路東水泉堡皆不詳建置始未】

秋葦川堡 鍬钁川中路堡 征通谷中路東水泉堡

熙州

熙州

【 上】

臨洮郡鎮洮軍節度本武勝軍熙寧五年數復改名尋為州初置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統熙河洮岷四州通遠軍後得蘭州因加蘭會字會州割屬涇原改為熙河蘭廓路宣和又改熙河湟廓路蘭廓西寧震武積石等州軍相繼來屬縣一狄道

【 中下熙寧六年置九年省元豊二年復置】

砦一康樂

【 熙寧六年置康樂城為砦省馬騌砦】

堡九

【 熙寧五年置慶平通谷渭源北關六年改劉家川為當川置南關南川七年置結河元豐七年置臨洮】

通谷 慶平 渭源 結河 南川 當川 南關 北關 臨洮 安羌城

【 宜和六年賜熙河蘭廓路新建溢機堡名為安羌城不知屬何州軍姑附於此】

廣平堡

河州

河州

【 上】

安鄉郡軍事熙寧六年收復縣一寧河

【 熙寧六年置袍罕縣九年省崇寧四年升寧河砦為縣舊香子城】

城一定羌

【 熙寧七年改河諾城為定羌城】

砦一南川

【 熙寧七年置南山堡尋改為南川砦】

堡四

【 熙寧七年置東谷八年置閻精元豐三年置西原北河二堡】

東谷 閻精 西原 北河 關一通會

【 熙寧七年置】

循化城

【 舊一公城熙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別見樂州】

大通城

【 舊達南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別見樂州】

安疆砦

【 舊名當標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別見樂州】

懷羌城 來羌城

【 並崇寧三年收復】

講朱城

【 元符二年收復河南講朱一公錯鑿當標彤撒東迎六城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

錯鑿城 彤撒城 東迎城 寧河砦

【 崇寧四年巳升寧河砦為縣別有寧河砦】

來同堡

【 舊名甘撲堡崇寧三年築賜名】

通津堡

【 舊名南達堡崇寧三年賜今名】

南山堡

【 元豊九域志屬原州綏寧縣】

安鄉關

【 舊城橋關元符二年賜名】

臨漢堡

鞏州

鞏州

【 下】

本通達軍熙寧五年以秦州古渭砦為軍崇寧三年升為州縣三隴西

【 元祐五年增置】

永寧 寧遠

【 崇寧三年升永寧寧遠二砦為縣】

城一定西

【 元豊四年以蘭州西使城為定西城五年改為通遠軍以汝遮堡為定西城屬通遠軍崇寧三年廢定西城管下熨斗平堡通西砦管下榆木岔堡并安西城別見蘭州】

砦六

【 熙寧五年割秦州永寧寧遠威遠通渭熟羊來遠六砦隸軍六年置鹽川砦八年廢威遠砦為鎮元豊五年收通西砦七年廢寧遠砦為鎮屬永寧崇寧五年通渭縣復為砦未詳何年以砦為縣】

永寧 寧遠

【 崇寧三年與永寧同升為縣】

通渭 熟羊 鹽川

【 熙寧六年九月置砦後改為鎮】

通西 堡七

【 熙寧五年割秦州三岔密揚廣吳渭川啞兒五堡隸軍七年以岷州遮羊堡來隸元豊元年遮羊復隸岷州五年置榆木岔熨斗平二堡七年廢密揚廣吳渭川啞兒四堡】

三岔

【 熙寧四年置】

榆木岔

【 崇寧二年置】

熨斗平

【 崇寧二年置 案上文定西城注云崇寧二年廢定西城管下熨斗平堡通西砦管下榆木坌堡此二堡注俱云崇寧二年置當有訛誤別無可校姑仍原文】

咱達克堡

【 秦州熙寧五年改古渭砦為通遠軍廢咱達克本當七麻堡今通渭乃領七麻堡不知何年復置咱達克本當堡】

七麻堡 本當堡 普爾瑪隆堡

岷州

岷州

【 下】

和政郡團練熙寧六年收復縣三祐川

【 唐縣宋崇寧三年復】

大潭

【 中建隆三年合良恭大潭兩鎮置縣隸秦州熙寧七年自秦州來隸】

長道

【 緊熙寧七年自秦州來隸】

砦五

【 秦州臨江砦熙寧六年割隸州年置荔川■〈广外禾内〉川閻川氶置宕昌】

臨江 荔川 ■〈广外禾内〉川 閭川 宕昌 堡三

【 熙寧六年以秦州馬務堡隸州七年置遮羊堡十年置鐵城堡】

遮羊 穀藏

【 熙寧七年置】

鐵城 監一滔山

【 熙寧九年置鑄鐵錢】

蘭州

蘭州

【 下】

金城郡軍事元豊四年收復縣一蘭泉

【 崇寧三年置倚郭】

砦一

【 元豊四年置龕谷吹龍二砦七年割吹龍屬阿干堡】

龕谷

【 元祐七年廢紹聖三年修復】

堡二

【 元豊四年置皋蘭堡鞏哥關五年置西關勝如質孤堡六年改鞏哥關作東關堡廢西關勝質孤堡置阿干堡七年廢皋蘭堡元祐五年復修勝如質孤二堡尋廢】

東關 阿干

【 有阿干水】

定西城

【 元豐四年置五年改為通遠軍以汝遮堡為定西城屬通遠軍別見鞏州】

定遠城

【 元祐七年築舊名李諾平本龕谷砦因窄及無水故廢之改築為定遠軍城】

金城關

【 紹興四年進築】

京玉關

【 本號把拶橋元符三年賜名】

通川堡

【 元符三年新築賜名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別見樂州 案後樂州通湟砦注云別見蘭州此不列通湟砦疑有脫誤】

洮州

洮州唐末陷於吐蕃號臨洮城宋大觀二年收復改臨洮城仍舊為洮州三年升團練  通岷砦

廓州

廓州元符二年以州為寧塞城崇寧三年棄之是年收復仍為廓州大觀三年為防禦 膚公城

【 舊名結羅城崇寧三年收復改今名】

綏平堡

【 舊名保敦谷崇寧三年興築賜名】

米川城

【 舊米川縣崇寧三年修築】

寧塞砦 同波堡

樂州

樂州舊邈川城元符二年收復建為湟州建中靖國元年棄之崇寧二年又復大觀三年加嚮德軍節度宣和元年改為樂州 通湟砦

【 故羅鄂特密克通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別見蘭州】

寧洮砦

【 故瓦吹砦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

安隴砦

【 故倫珠卜喀爾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

安川堡

【 故巴噶爾堡在巴金嶺上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

寧川堡

【 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

綏遠關

【 舊名灑金平崇寧二年進築賜今名】

來賓城

【 舊名結當川崇寧三年賜名】

大通城

【 舊名達南城 案大通城別見河州】

循化城

【 舊名一公城別見河州】

安疆砦

【 舊名當摽砦崇寧二年改別見河州】

德固砦

【 舊名勝鐸谷崇寧三年築賜名】

臨宗砦

【 崇寧三年賜名】

通川堡

【 崇寧二年收復別見蘭州】

南宗堡

【 元符二年收復尋棄之後再收復】

峽口堡

【 與通川南宗堡皆崇寧二年收復】

西寧州

西寧州舊青唐城元符二年羅藏降建為鄯州仍為隴右節度三年棄之崇寧三年收復改為西寧州賜郡名曰西平升中都督府三年加賓德軍節度 龍支城

【 舊宗哥城元符二年改今名尋棄之崇寧三年收復】

寧西城

【 舊名林金城】

清平砦

【 舊名溪蘭宗堡】

保塞砦

【 舊名安兒城以上城砦皆崇寧三年收復賜名】

宣威城

【 舊名氂牛城崇寧三年改今名】

綏遠砦

【 舊名宗谷崇寧三年建築後改今名】

懷河砦

【 舊名丁令谷崇寧三年置砦賜名又隸積右軍】

制羌砦

【 政和八年賜名地名結正領】

震武軍

震武軍政和六年進築古骨龍城賜名震武城未幾改為軍 通濟橋

【 政和六年賜名】

善治堡

【 政和六年賜名】

大同堡

【 本名古骨龍城應接堡政和六年賜名】

德通城

【 本霞克凌果城政和七年進築賜名】

石門堡

【 霞克凌果城北地名石門子政和七年賜名】

積石軍

積石軍本錫勒噶爾城元符間為吐蕃錫巴袞所據大觀三年建軍 懷和砦

【 已見西寧州 案懷和西寧州作懷河】

順通堡 臨松堡

△兩浙路

兩浙路熙寧七年分為兩路尋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府二州十二縣七十九

【 案兩浙路府州軍其領縣八十此云七十九誤南渡後增慶元一縣其縣八十一】

南渡後復分臨安平江鎮江嘉興四府安吉常嚴三州江陰一軍為西路紹興慶元瑞安三府婺台衢處四州為東路

臨安府

紹興府

平江府

鎮江府

湖州

婺州

慶元府

常州

江陰軍

瑞安府

台州

處州

衢州

建德府

嘉興府

·臨安府

臨安府大都督府本杭州餘杭郡淳化五年改寧海軍節度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舊領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高宗建炎元年帶本路安撫使領杭湖嚴秀四州三年升為府帶兵馬鈐轄紹興五年兼浙西安撫使縣九錢塘

【 望有鹽監】

仁和

【 望梁錢江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紹興中與錢塘並升赤】

餘杭

【 望】

臨安

【 望錢鏐秦改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縣復舊名五年軍廢】

富陽

【 緊】

於潛

【 緊】

新城

【 上梁改新登宋太平興國四年復舊名淳化五年升南新場為縣熙寧五年省南新縣為鎮入焉】

鹽官

【 上】

昌心

【 中唐唐山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有紫溪鹽場以上七縣紹興中並升畿】

·紹興府

紹興府大都督府本越州會稽郡鎮東軍節度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舊領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元年升為府縣八會稽

【 望】

山陰

【 望】

【 望舊剡縣宣和八年改 案宣和止七年此云八年益誤無別本可校姑仍原文】

諸暨

【 望有龍泉一銀坑】

餘姚

【 望】

上虞

【 望】

蕭山

【 緊】

新昌

【 緊孝宗乾道八年以楓橋鎮置義安縣淳熙元年改】

·平江府

平江府

【 望】

吳郡太平興國三年改平江軍節度本蘇州政和三年升為府紹興初節制許浦軍縣六吳

【 望】

長洲

【 望】

崑山

【 望】

常熟

【 望】

吳江

【 望】

嘉定

【 上寧宗嘉定十五年析崑山縣置以年為名】

·鎮江府

鎮江府

【 望】

丹陽郡本潤州開寶八年改鎮江軍節度

【 案鎮江軍係錢俶所改宋史未晰謹附識】

政和二年升為府建炎三年置帥四年加大使兼沿江安撫以浙西安撫復還臨安縣三丹徒

【 緊有圓川砦】

丹陽

【 緊熙寧五年省延陵縣為鎮入焉】

金壇

【 緊】

·湖州

湖州

【 上】

吳興郡景祐元年升昭慶軍節度理宗寶慶元年改安吉州縣六烏程

【 望】

歸安

【 望太平興國七年析烏程地置縣】

安吉

【 望】

長興

【 望】

德清

【 緊】

武康

【 上太平興國三年自杭州來隸】

·婺州

婺州

【 上】

東陽郡淳化五年改保寧軍節度縣七金華

【 望】

義烏

【 望】

永唐

【 緊】

武義

【 上】

浦江

【 上唐浦陽縣梁錢鏐奏改】

蘭溪

【 望】

東陽

【 望】

·慶元府

慶元府本明州奉化郡建隆元年升奉國軍節度本上州大觀元年升為望紹興初置沿海制置使八年以浙東安撫使兼制司十一年罷隆興元年復置光宗紹熙五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縣六鄞

【 望】

奉化

【 望】

慈溪

【 上】

定海

【 上】

象山

【 下】

昌國

【 下熙寧六年析鄞縣地置有鹽監紹興問升望】

·常州

常州

【 望】

昆陵郡軍事縣四晉陵

【 望】

武進

【 望】

宜興

【 望唐義興縣宋太平興國初改】

無錫

【 望】

·江陰軍

江陰軍

【 同下州】

熙寧四年廢為縣隸常州建炎初復紹興二十七年廢三十一年復

【 案輿地廣記淳化元年軍廢以縣屬常州三年復置軍與宋史互異謹附識】

縣一江陰

【 下】

·瑞安府

瑞安府本溫州永嘉郡太平興國三年降為軍事政和七年升應道軍節度建炎三年罷軍額度宗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為府縣四永嘉

【 緊有永嘉鹽場】

平陽

【 望有天富鹽場】

瑞安

【 緊有雙穗鹽場】

樂清

【 上唐樂成縣梁錢鏐改】

·台州

台州

【 上】

臨海郡軍事縣五臨海

【 望】

黃巖

【 望有于浦杜潰二鹽場】

寧海

【 緊】

天台

【 上】

仙倨

【 上唐樂安縣梁錢鏐改永安景德四年改今名】

·處州

處州

【 上】

縉雲郡軍事縣六麗水

【 上】

龍泉

【 望宣和三年改為劍川縣紹興元年復故有高亭一鹽場 按鹽場多置於沿海州軍龍泉在萬山之中地不產鹽安有置場之理查宋制鬻鹽者皆謂之亭場而食貨志所載處州食鹽皆取給於黃巖其他鹽場又別無高亭之名龍泉諸山雖有銀坑鐵治有高亭則又似非坑冶之名圖籍所載無從參考姑附疑義於此】

松陽

【 上梁錢鏐奏改長松錢元瓘奏改白龍宋咸平二年復】

遂昌

【 上有永豐銀場】

縉雲

【 上】

青田

【 中】

南渡後增縣一慶元

【 中寧宗慶元三年分龍泉松源鄉置縣因以年紀名】

·衢州

衢州

【 上】

信安郡軍事縣五西安

【 望】

禮賢

【 緊本江山縣南渡後改】

龍遊

【 上唐龍邱縣宋宣和三年改為盈川縣紹興初復改】

信安

【 中本常山縣咸淳三年改】

開化

【 中太平興國六年升開化場為縣 案宋朝事實乾德四年以常山縣地置開化場太平興國六年升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建德府

建德府本嚴州新定郡遂安軍節度本睦州軍事宣和元年升建德軍節度三年改州名軍額咸淳元年升府縣六建德

【 望】

淳安

【 望舊清溪縣宣和初改淳化南渡後改今名】

桐廬

【 上太平興國三年自杭州來隸】

分水

【 中】

遂安

【 中】

壽昌

【 中】

監一神泉

【 熙寧七年置鑄銅錢尋罷慶元三年復】

·嘉興府

嘉興府本秀州軍事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嘉禾慶元元年以孝宗匠生之地升府嘉定元年升嘉興軍節度縣四嘉興

【 望】

華亭

【 緊】

海鹽

【 上有鹽監沙腰蘆瀝二鹽場】

崇德

【 中】

△淮南東路

淮南路舊為一路熙寧五年分為東西兩路

【 案玉海皇祐三年分淮南為東西與宋史異謹附識】

東路州十軍二縣三十八南渡後州九軍四

【 案東路州軍南渡後增置廣陵五河清河三縣而毫州與所領之譙縣等七縣宿州與所領之符離等四縣則並入於金所領共三十縣】

揚州

亳州

宿州

楚州

海州

泰州

泗州

滁州

真州

通州

高郵軍

安東州

招信軍

淮安軍

清河軍

·揚州

揚州大都督府廣陵郡淮南節度舊領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元年升帥府四年為真揚鎮撫使尋罷嘉定中淮東制置開幕府於楚州仍兼安撫縣一江都

【 緊熙寧五年省廣陵縣入焉】

南渡後增縣二廣陵

【 緊】

泰興

【 中舊隸泰州紹興五年來屬十年又屬泰州十二年又來隸 案泰興縣係改屬不可謂之增置宋史未晰謹附識】

·亳州

亳州

【 望】

譙郡本防禦大中祥符七年建為集慶軍節度縣七譙

【 望】

城父

【 望】

【 望】

永城

【 望】

衛真

【 望唐真源縣宋大中祥符七年改】

鹿邑

【 緊】

蒙城

【 案蒙城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宿州

宿州

【 上】

符離郡建隆元年升防禦關寶元年建為保靜軍節度元領縣五紹興中割虹縣隸楚州

【 案下文泗州虹縣注云紹興九年自宿州來隸此云隸楚州益誤】

縣四符離

【 望】

【 望】

臨渙

【 緊大中祥符七年割隸毫州天禧七年來隸】

靈壁

【 元符元年以虹之零壁鎮為縣政和七年改零壁為靈壁】

·楚州

楚州

【 緊】

山陽郡團練乾德初以盱眙屬泗州開寶七年以鹽城還隸熙寧五年廢漣水軍以漣水縣隸州元祐二年復為漣水軍建炎四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紹興三十二年漣水復來屬

【 案紹興五年廢漣水軍為縣當仍屬楚州至三十二年則仍為軍似不當有復來屬之語疑宋史脫誤謹附識】

嘉定初節制本路沿邊軍馬十年制置安撫司公事縣四山陽

【 望建炎間沒於金紹興元年收復理宗紹定元年升淮安軍改縣為淮安】

鹽城

【 上有九鹽場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收復隸漣水三年復來屬】

淮陰

【 中紹興五年復為鎮六年復嘉定七年徒治八里莊】

寶應

【 緊寶慶三年升為寶應州而縣如故】

·海州

海州

【 上】

東海郡團練景定二年置西海州縣四朐山

【 緊】

懷仁

【 中】

沐陽

【 中】

東海

【 中 案元豊九域志開寶初升朐山縣東海監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泰州

泰州

【 上】

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降為軍事建炎四年置通泰鎮撫使縣二海陵

【 望】

如皋

【 中下開寶七年以海陵監移治】

·泗州

泗州

【 上】

臨淮郡建隆二年廢徐城縣乾德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

【 案宋朝事實本平興國元年始改招義縣為招信縣則乾德元年不得使稱招信宋史係誤謹附識】

建炎四年復屬濠州紹興十二年入金後復縣三臨淮

【 上 案輿地廣記建隆二年省徐城縣為鎮入臨淮宋史未載謹附識】

【 中紹興九年自宿州來隸】

淮平

【 上紹興二十一年地入於金析臨淮地置今縣南渡後有淮平無盱眙蓋盱眙即招信軍】

·滁州

滁州

【 上】

永陽郡軍事建炎間置滁濠鎮撫使尋廢縣三清流

【 望】

全椒

【 望】

來安

【 望唐永陽縣南唐改宋紹興五年廢入清流十八年復乾道九年廢為鎮淳熙二年復】

·真州

真州

【 望】

軍事本上州乾德三年升為建安軍至道二年以揚州之六合來屬大中祥符六年為真州

【 案宋朝事實云以聖像成功升為真州謹附識】

大觀元年升為望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儀真建炎三年入於金尋復縣二揚子

【 中本揚州永正縣之白沙鎮南唐改為迎鑾鎮宋建炎元年升軍四年廢為縣紹興十一年復升軍十二年復為縣 案五代史吳世家順義四年楊溥至白沙以白沙為迎鑾鎮又案祝穆方輿勝覽亦云偽吳置迎南鎮宋史作南唐疑誤謹附識】

六合

【 望】

·通州

通州

【 中 案輿地廣記天聖元年改曰崇州明道二年復故宋史未詳謹附識】

軍事政和七年賜郡名曰靜海建炎四年入金尋復縣二靜海

【 望周屬揚州析其地為縣輿海門同來隸】

海門

【 望】

監一利豊

【 掌煎鹽】

·高郵軍

高郵軍

【 同下州】

高沙軍事開寶四年以揚州高郵縣為軍熙寧五年廢為縣隸揚州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興化縣來屬置鎮撫使紹興五年廢為縣復隸揚州以知縣兼軍使三十一年復為軍縣二高郵

【 望】

興化

【 緊舊隸揚州改隸泰州建炎四年來隸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九年復縣隸泰州乾道二年還隸尋又隸泰州淳熙四年復舊】

·安東州

安東州本漣水軍太平興國三年以泗州漣水縣置軍熙寧五年廢為縣隸楚州元祐二年復為軍紹興五年廢為縣三十二年復為軍紹定元年屬寶應州

【 案此當是復廢為縣屬寶應宋史未晰謹附識】

端平元年復為軍景定初升安東州縣一漣水

【 望】

·招信軍

招信軍本泗州盱眙縣建炎三年升軍四年為縣棣濠州紹興二年復隸泗州七年仍舊隸京東十一年隸天長軍十二年復升軍以天長來屬寶慶三年入於金紹定四年復仍號招信縣二天長

【 望舊天長軍至道二年軍廢為縣隸揚州建炎元年升軍紹興中為縣】

招信

【 建炎四年隸濠州紹興四年復十一年隸天長軍十二年復來隸 案招信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淮安軍

淮安軍本泗州五河口咸淳七年六月置軍縣一五河

【 咸淳七年置有澮涇沱漴淮五河故名 案五河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清河軍

清河軍咸淳九年置縣一清河

【 案清河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淮南西路

西路府一州七軍二縣三十三南渡後府二州六軍四

【 案南渡後增荊山縣無仙居縣所領仍三十三縣】

壽春府

六安軍

廬州

蘄州

和州

安慶府

濠州

光州

黃州

無為軍

懷遠軍

·壽春府

壽春府

【 緊】

壽春郡忠正軍節度本壽州開寶中廢霍山盛唐二縣政和六年升為府八年以府之六安縣為六安軍紹興十二年升安豐為軍以六安霍邱壽春三縣來隸三十二年升壽春為府以安豐軍隸焉

【 案壽春自政和六年升為府之後不知何年罷置府至紹興三十二年復升為府宋史未晰疑有訛脫】

乾道三年罷壽春復為安豐軍縣四下蔡

【 緊】

安豐

【 望】

霍邱

【 望】

壽春

【 緊紹興中隸安豐三十二年為府乾道三年為倚郭】

·六安軍

六安軍政和八年升縣為軍紹興十三年廢理宗景定五年復端平元年又廢

【 案端平年號在景定之前史云景定五年復端平元年又廢益誤別無可考姑仍原文】

後復為軍縣一六安

【 中 案輿地廣記唐盛唐縣宋開寶六年改為六安宋史未詳謹附識】

·廬州

廬州

【 望】

廬江郡

【 案宋史失載郡名今據元豐九域志諸書補入】

保信軍節度大觀二年升為望舊領淮南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二年兼本路安撫使紹興初寄治巢縣乾道二年置司於和州縣三合肥

【 上】

舒城

【 上】

【 中本慎縣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今名】

·蘄州

蘄州

【 望】

蘄春郡防禦縣五蘄春

【 望】

蘄水

【 望】

廣濟

【 望】

黃梅

【 上】

羅田

【 元祐八年以蘄水縣石橋鎮為羅田縣 案羅田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和州

和州

【 上】

歷陽郡防禦南渡後為姑熟淳熙二年兼管內安撫縣三歷陽

【 緊有梁山柵江二砦】

含山

【 中有東關砦】

烏江

【 中紹興五年廢為鎮七年復】

·安慶府

安慶府本舒州同安郡德慶軍節度本團練州建隆元年升為防禦政和五年賜軍額建炎間置舒蘄鎮撫使紹興三年舒黃蘄三州仍聽江南西路安撫司節制十七年改安慶軍慶元元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景定初改築宜城舊屬沿江制置使司縣五懷寧

【 上】

桐城

【 上】

宿松

【 上】

望江

【 上】

太湖

【 上】

監一同安

【 熙寧八年置鑄銅錢】

·濠州

濠州

【 上】

鍾離郡團練縣二鍾離

【 望】

定遠

【 望】

·光州

光州

【 上】

弋陽郡光山軍節度本軍事宣和初賜軍額

【 案方輿勝覽以神宗潛邸升光山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

紹興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諱改蔣州縣四度城

【 上】

固始

【 望 案元豐九域志建隆初改殷城縣為高城縣後省為鎮歸併固始宋史不載謹附識】

光山

【 中下同上避諱改期思尋復故】

仙居

【 中下南渡後無】

·黃州

黃州

【 下】

齊安郡軍事建炎中隸沿江制置副使司縣三黃岡

【 望】

黃阪

【 上端平三年寓治青山礣】

麻城

【 中端平三年治什子山】

·無為軍

無為軍

【 同下州】

太平興平三年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以巢廬江二縣來屬建炎二年入於金尋復景定三年升巢縣為鎮巢軍縣無為

【 望熙寧三年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縣】

【 望至道二年移治郭下紹興五年廢六年復十一年隸廬州十二年復來屬景定二年升軍】

廬江

【 望有崑山礬塲】

·懷遠軍

懷遠軍理宗寶祐五年五月置縣一荊山

【 案荊山縣史闕載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江南東路

江南東西路建炎元年以江寧府洪州並升帥府四年合江東西為江南路紹興初復分東西兩路

東路府一州七軍二縣四十三

【 案東路州七宣徽江池饒信太平南渡後州五徽池饒信太平是江州未南渡以前實隸東路所領五縣自當入數此云四十三誤四十三係南渡後縣數】

南渡後府二州五軍二

江寧府

寧國府

徽州

池州

饒州

信州

太平州

南康軍

廣德軍

·江寧府

江寧府

【 上】

開寶八年平江南復為昇州節度

【 按昇州節度節度二字當衍宋朝事實作降為昇州謹附識】

天禧二年升為江寧府建康軍節度舊領江南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元年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統太平宣徽廣德高宗即府治建行宮紹興八年置主管行宮留守司公事三十一年為行宮留守乾道三年兼沿江軍縣五上元

【 次畿】

江寧

【 次畿】

句容

【 次畿天禧四年改名常寧】

溧水

【 次畿】

溧陽

【 次畿】

·寧國府

寧國府本宣州宣城郡寧國軍節度乾道二年以孝宗潛邸升為府縣六宣城

【 望】

南陵

【 望】

寧國

【 緊】

旌德

【 緊】

太平

【 中】

【 緊】

·徽州

徽州

【 上】

新安郡軍事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縣六歙

【 望】

休寧

【 望】

祁門

【 望】

婺源

【 望】

積溪

【 望】

【 緊】

·池州

池州

【 上】

池陽郡軍事建炎四年分江東西置安撫使領建康太平宣徽饒廣德後以建康路安撫使兼知  縣六貴池

【 望】

青陽

【 上開寶末自昇州與銅陵來隸】

銅陵

【 上】

建德

【 上唐至德縣吳改】

石埭

【 上】

東流

【 中下太平興國三年自江州來隸】

監二永豐

【 鑄銅錢】

·饒州

饒州

【 上】

鄱陽郡軍事縣六鄱陽

【 望】

餘千

【 望】

浮梁

【 望】

樂平

【 望】

德興

【 緊】

安仁

【 中開寶八年以餘千縣地置安仁揚端拱元年升為縣】

監一永平

【 鑄銅錢】

·信州

信州

【 上】

上饒郡軍事縣六上饒

【 望】

玉山

【 望】

弋陽

【 望淳化五年升弋陽之寶豐場為縣景定元年廢為鎮康定中復慶歷三年又廢】

貴溪

【 望】

鉛山

【 中開寶八年平江南以鉛山直屬京後還隸】

永豐

【 中舊永豐鎮隸上饒熙寧七年升為縣】

·太平州

太平州

【 上】

軍事開寶八年改南平軍

【 按方輿紀要云南唐置新和州尋改雄遠軍宋開寶九年改平南軍與宋史異謹附識】

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州縣三當塗

【 上】

蕪湖

【 中開寶末自建康軍與繁昌同隸宣州太平興國三年與繁昌復來隸】

繁昌

【 中】

·南康軍

南康軍

【 同下州】

太平與國七年以江州星子縣建為軍本隸西路紹興初來屬縣三星子

【 上太平興國三年升星子鎮為縣七年與都昌同來隸】

建昌

【 望太平興國七年自洪州來隸】

都昌

【 望以縣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改名紹興七年自江州來隸 案星子縣注云太平興國七年與都昌同來隸此作紹興七年誤也輿地廣記諸書皆作太平興國七年謹附識】

·廣德軍

廣德軍

【 同下州】

太平興國四年以宣州廣德縣建為軍

【 案輿地廣記廣德縣南唐屬昇州宋開寶八年屬宣州太平興國四年建廣德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縣二廣德

【 望開寶未自江寧府隸宣州】

建平

【 望端拱初以郎步鎮為縣來隸】

△江南西路

西路州六軍四縣四十九南渡後府一州六軍四

【 案南渡後以江州來隸領五縣又增置新城廣昌二縣其五十六縣】

隆興府

江州

贛州

吉州

袁州

撫州

瑞州

興國軍

南安軍

臨江軍

建昌軍

·隆興府

隆興府本洪州都督府豫章郡鎮南軍節度舊領江南西路兵馬鈐轄紹興三年以淮西屯兵聽江西節制兼宣撫舒蘄光黃安復州尋罷四年止稱安撫制置使八年復兼大使孝宗隆興三年以潛藩升為府縣八南昌

【 望】

新建

【 望太平興國六年置縣 案元豐九域志云析南昌縣地置縣宋史未謹附識】

奉新

【 望唐新武縣南唐改】

豐城

【 望】

分寧

【 望建炎中升義寧軍尋廢】

武寧

【 緊】

靖安

【 中南唐改】

進賢

【 崇寧二年以南昌縣進賢鎮升為縣案進賢縣史闕載上緊等字今仍其舊】

·江州

江州

【 上】

潯陽郡開寶八年降為軍事大觀三年升為望郡舊隸江南東路建炎元年升定江軍節度

【 案方輿勝覽大觀元年升定江軍節度與宋史異謹附識】

二年置安撫制置使以江池饒信為江州路紹興元年復為二路本路置安撫大使理宗嘉熙四年為制置副使縣五德化

【 望唐潯陽縣南唐改】

德安

【 緊】

瑞昌

【 中】

湖口

【 中】

彭澤

【 中】

監一廣寧

【 鑄銅錢】

·贛州

贛州

【 上】

本虔州南康郡昭信軍節度大觀元年升為望郡建炎間置管內安撫使紹興十五年罷復置江西兵馬鈐轄兼提舉南安軍南雄州兵甲司公事二十二年改今名縣十贛

【 望有蛤湖銀場】

虔化

【 望紹興二十三年改寧都有寶積鉛場】

興國

【 望太平興國中析贛縣之七鄉置】

信豐

【 望】

雩都

【 望】

會昌

【 望太平興國中析雩都六鄉於九洲鎮置有銀場 案方輿紀要會昌縣本雩都縣之九洲鎮太平興國七年析置紹定四年升為軍咸淳五年復舊宋史未詳謹附識】

瑞金

【 望有九龍銀場】

石城

【 緊】

安遠

【 上】

龍南

【 中南唐縣本名龍南宋宣和三年改虔南紹興二十三年復故】

·吉州

吉州

【 上】

廬陵郡軍事縣八廬陵

【 望】

吉水

【 望雍熙元年析廬陵縣地置】

安福

【 望】

太和

【 望】

龍泉

【 望宣和三年改泉江紹興復舊】

永新

【 望至和三年析吉水縣地- 1902-1 - 置 案方輿紀要云永祈縣本漢廬陵縣地三國吳寶鼎三年析置永新縣屬安城郡隋廢郡省縣入太和唐高祖武德五年復置縣屬南平州八年州廢縣復并入太和高宗顯慶三年復分置縣屬吉州考之唐志語與此合據此則應云析太和縣地而非吉水也謹附識】

永豐

【 望 案輿地廣記至和元年以吉水縣報恩鎮置永豐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萬安

【 望熙寧四年以龍泉縣萬安鎮置】

·袁州

袁州

【 上】

宜春郡軍事縣四宜春

【 望】

分宜

【 望雍熙元年置有貴山鐵務案宋朝事實雍熙元年以宜春縣地置分宜縣方輿紀要云分宜縣本宜春縣之安仁鎮雍熙元年析置宋史未詳謹附識】

萍鄉

【 望】

萬載

【 緊開寶末自筠州來隸宣和三年改名建城紹興元年改今名】

·撫州

撫州

【 上】

臨川郡軍事建炎四年隸江南東路紹興四年來隸縣五臨川

【 望紹興十九年析惠安穎秀二縣人崇仁】

崇仁

【 望】

宜黃

【 望開寶三年升宜德場為縣】

金谿

【 緊開寶五年升金谿場為縣】

樂安

【 紹興十九年置割崇仁吉水各四鄉隸之後以雲蓋鄉還隸永豐 案方輿紀要樂安縣本崇仁縣及永豐縣地地名詹墟紹興十九年析置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瑞州

瑞州

【 上】

本筠州軍事紹興十三年改高安郡寶慶元年避理宗諱改今名縣三高安

【 望】

上高

【 望】

新昌

【 望太平興國六年析高安地置 案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三年以高安縣監步鎮置縣與宋史異謹弣識】

·興國軍

興國軍

【 同下州】

太平興國四年以鄂州永興縣置永興軍三年改今名縣三水興

【 望】

大冶

【 緊南唐縣宋自鄂州與通山來隸有富民錢監銅場磁湖鐵務】

通山

【 中太平興國二年升羊頭鎮為縣紹興四年又為鎮五年復 案輿地廣記通山縣五代時置屬鄂州太平興國二年來屬方輿紀要亦云五代楊吳武義中於永興縣新豐鄉置羊山鎮周顯得六年南唐置通山縣與宋史互異謹附識】

·南安軍

南安軍

【 同下州】

淳化元年以虔州大庾縣建為軍縣三南康

【 望有瑞陽錫務】

大庾

【 中淳化元年自虔州與上猶南康並來隸】

上猶

【 上有上田鐵務嘉定四年改南安】

·臨江軍

臨江軍

【 同下州】

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江建為軍縣三清江

【 望】

新淦

【 望淳化三年自吉州來隸】

新喻

【 望淳化三年自遠州來隸】

·建昌軍

建昌軍

【 同下州】

舊建武軍太平興國四年改縣二南城

【 望淳化二年自撫州來隸有太平等四銀場】

南豐

【 望 案輿地廣記南豐縣唐屬憮州淳化二年來屬宋史未詳謹附識】

南渡後增縣二新城

【 紹興八年析南城五鄉置 案方輿紀要新城縣乃南城縣之黎灘鎮宋史未詳謹附識】

廣昌

【 紹興八年析南豐南境三鄉置】

△荊湖北路

荊湖南北路紹興元年以鄂岳潭衡永郴道州桂陽軍為東路鄂州置安撫司鼎禮辰沅靖邵全州武岡軍為西路鼎州置安撫司二年罷東西路仍分南北路

北路府二州十軍二縣五十六南渡後府三州九軍三

【 案南渡後無應山縣並五十五縣】

江陵府

鄂州

德安府

復州

常德府

澧州

峽州

岳州

歸州

辰州

沅州

靖州

荊門軍

漢陽軍

壽昌軍

·江陵府

江陵府

【 次府】

江陵郡荊南節度舊領荊湖北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本路及施夔州兵馬巡檢事建炎二年升帥府四年置荊南府歸峽州荊門公安軍鎮撫使紹興五年罷置安撫使兼營田使六年為經略安撫使七年罷經略止除安撫使淳熙元年還為荊南府未幾復為江陵府縣八江陵

【 次赤】

公安

【 次畿 案方輿紀要公安縣建炎中升為公安軍尋復為縣宋史不載謹附識】

潛江

【 次畿乾德二年升白伏巡為縣 案隆平集作乾德三年與宋史異又元豐九域志云分江陵縣地置潛江縣宋史未載謹附識】

監利

【 次畿至道三年以玉沙隸復州熙寧六年廢復州以玉沙縣入監利縣尋復舊】

松滋

【 次畿】

枝江

【 次畿熙寧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元年復建炎四年江陵寄治紹輿五年還舊】

建寧

【 次畿乾德三年升白日巡為縣并置萬庾縣萬庾尋廢熙寧六年省建寧入石首元祐元年復南渡後省】

石首

【 次畿】

·鄂州

鄂州

【 緊】

江夏郡武昌軍節度初為武清軍至道二年改建炎二年兼鄵岳制置使四年兼江南鄂州路安撫尋改鄂州路安撫紹興二年改兼荊湖北路安撫六年管內安撫十一年罷嘉定十一年置沿江制置副使理宗淳祐五年兼荊湖北路安撫使九年罷景定元年改荊湖制置使咸淳七罷縣七江夏

【 緊】

崇陽

【 望唐宋開寶八年改今名 案方輿紀要唐唐年縣五代吳曰崇陽梁曰臨夏晉曰臨江南唐復曰唐年宋開寶八年仍為崇陽此云唐縣當是脫唐年二字謹附識】

武昌

【 上】

蒲圻

【 中】

咸寧

【 中 案宋朝事實景德四年改永安縣為咸寧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通城

【 中熙寧五年升崇陽縣通城鎮為縣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七年復】

嘉魚

【 下熙寧六年析復州地入焉】

監一寶泉

【 熙寧軋年置鑄銅錢】

南渡後升武昌縣為壽昌軍

·德安府

德安府

【 中】

安陸郡安遠軍節度本安州建隆元年為建安軍開寶中廢吉陽縣宣和元年升為府

【 案方輿紀要云熙寧初升為德安府以舊為潛邸故也考神宗本紀英宗即位授安州觀察使據此則熙寧初升府為確謹附識】

縣五安陸

【 中熙寧二年省雲夢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應城

【 中】

孝感

【 中建炎中移治柴資砦】

應山

【 中下】

雲夢

【 中紹興七年移治作落市後復舊】

南渡後無應山

【 案方輿紀要云應山縣嘉定中改屬隨州考宋史隨州下初無應山來屬之文疑有脫誤謹附識】

·復州

復州

【 上】

景陵郡防禦建炎四年置德安復州漢陽軍鎮撫使紹興三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縣二景陵

【 緊晉縣宋熙寧六年廢州以景陵屬安州元祐初復】

玉沙

【 下至道三年自江陵來隸寶元二年廢沔陽入焉熙寧六年又隸江陵元祐初復 案輿地廣記玉沙縣乾德三年以白沙院置謹附識】

·常德府

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軍節度乾德二年降為團練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名政和七年升為軍建炎四年置鼎澧州鎮撫使紹興元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領鼎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罷乾道元年以孝宗潛藩升府八年依舊提舉五州縣三武陵

【 望】

桃源

【 望乾德中析武陵地置】

龍陽

【 中大觀中改辰陽紹興三年復舊五年升軍使移治黃城砦三十年復縣】

南渡後增縣一沅江

【 中下自岳州來隸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各書並云乾寧中復朗州橋江縣曰沅江屬岳州宋史不載縣名沿革而廣記等書所稱乾寧宋無此年唬今據輿地考云宋析武陵置桃源縣又置沅江縣則沅江縣當與桃源縣同為乾德中所置也謹附識】

·澧州

澧州

【 上】

澧陽郡軍事縣四澧陽

【 望】

安鄉

【 中下】

石門

【 中下有臺宜砦】

慈利

【 下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砦】

·峽州

峽州

【 中峽字舊從硤今從山 案方輿勝覽云峽州西魏為拓州後周以地扼三峽之險改柘為硤隋改夷陵郡唐改峽州國朝因之是改硤從山不始於宋也又考唐書地理志本作峽州與方輿勝覽合宋史注誤謹附識】

夷陵郡軍事縣四夷陵

【 中有漢流巴山麻溪魚陽長樂梅子六砦及沿錫塲 案輿地廣記開寶八年省巴山縣入夷陵宋史不載謹附識】

宜都

【 中】

長楊

【 中下有漢流飛魚二- 1903-1 - 鹽井元豐五年廢新安長楊二砦 案長楊縣唐書池理志及輿地廣記諸書皆作長陽謹附識】

遠安

【 中下】

·岳州

岳州

【 下】

巴陵郡岳陽軍節度本軍事宣和元年賜軍額建炎間岳鄂二州各帶沿江管內安撫司公事紹興二十五年改州曰純改軍曰華容

【 案方輿勝覽云英宗潛邸領岳州團練使升岳陽軍節度又方輿紀要云秦檜以州名與岳飛姓同改純州軍曰華容宋史未詳謹附識】

三十一年復舊縣四巴陵

【 上】

華容

【 望有占樓砦】

平江

【 上】

臨湘

【 中淳化元年升王朝場為縣尋改 案輿地廣記臨湘縣本巴陵縣之王朝場淳化中升為王朝縣至道二年改為臨湘縣宋史未詳又淳化元年輿地考作五年謹附識】

·歸州

歸州

【 下】

巴東郡軍事建炎四年隸夔路紹興五年復三十一年又隸夔淳熙十四年復明年又隸夔縣三秭歸

【 下熙寧五年省興山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有廢禮砦青林鹽井】

巴東

【 下有折疊砦】

興山

【 下開寶元年移治昭君院端拱二年徒香溪北】

·辰州

辰州

【 下】

盧溪郡軍事太平興國七年置招諭縣熙寧七年以麻陽招諭二縣隸沅州縣四沅陵

【 中】

漵浦

【 中下有懸鼓砦元豐二年置龍潭堡】

辰溪

【 下有龍門銅安二砦】

盧溪

【 下】

城一會溪

【 熙寧八年置】

砦三池蓬鎮溪黔安

【 嘉祐三年置池蓬熙寧三年置鎮溪八年置黔安】

·沅州

沅州

【 下】

潭陽郡軍事本懿州

【 案宋史地理志序云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注云潭衡邵郴道永金岳澧朗獎辰錦溪敘桂陽監考其中獎錦溪敘四州唐書地理志獎州龍溪郡即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地錦州盧陽郡即辰州之麻陽縣地溪州靈溪郡析辰州地置敘州潭陽郡即辰州之龍標縣地亦曰沅州據宋地沅州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即是唐之敘州也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隸州是即唐之錦州也故麻陽縣注云有錦州砦盧陽縣注云有獎州舖是即唐之獎州也惟溪州在宋志沿革無考要亦與麻陽招諭同為辰州所分析而併合於沅州是沅州一境兼有獎錦溪敘四州之地明矣然宋志於卷首序內則以四州皆為建隆四年平湖南所得於志中沅州條下則云本懿州熙寧七年收復未嘗云建隆中平湖南所得方輿紀要亦但云宋初沒於蠻蠻號懿州並無確係何年沒蠻之明文而紀要諸書亦無馬氏及高氏據有之始末不知湖南全境歸朝之後何以四州不能據守為蠻所侵抑或在高氏時本已為蠻所占歸朝之日虛列版圖史志荒遠難稽無從詳晰姑從疑義謹附識於此】

熙寧七年收復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隸州八年廢招諭縣入麻陽元豐三年併鎮江砦人戶入黔江城為黔陽縣五年升舊渠陽砦為縣元祐六年省為砦崇寧二年復為縣縣四盧陽

【 下有獎州西縣八洲長宜迥溪鎮江龍門懷化八舖】

麻陽

【 下有錦州砦龍溪龍家竹砦虛踵齊天又溪六舖龔溪砦熙寧六年賜名其後為舖未詳】

黔陽

【 下有竹砦煙溪無狀木州洪江五舖】

渠陽

【 下】

【 熙寧間復硤中賜雲鶴綉勝五州富錦圓三州六年以硤州新城為安江砦富州新城為鎮江砦七年廢慢水砦龍家堡以辰州龍門鎮安二砦隸州尋廢為舖宣和元年復置銅安砦元豊三年置托口砦四年以古誠州貫保新堡為貫保砦奉愛豊山新砦為豊山新堡小由長渡村堡為小由砦】

安江

【 有洪江銅安二砦】

托口

【 有竹灘一舖元豊八年罷】

貫保

【 元豊三年置六年隸誠州元祐六年廢崇寧二年復置】

渠陽

【 元祐三年以渠陽軍改來隸】

竹灘洪江

【 共元祐五年置隸黔陽】

若溪

【 崇寧三年置】

便溪

【 崇寧三年以獎州改】

·靖州

靖州

【 下】

軍事熙寧九年收復唐溪洞誠州元豊四年仍建為誠州五年沅州貫保砦改為縣總治本砦并托口小由豊山四堡砦戶口以渠陽縣為名隸州六年移托口小由兩砦邿屬沅州析邵州蒔竹縣隸州移渠陽為州治七年小由砦復隸州尋廢小由砦豊山堡元祐二年廢為渠陽軍三年廢軍為砦屬沅州元祐五年復以渠陽砦為誠州崇寧二年改今名大觀元年為望郡縣三永平

【 下本渠陽縣崇寧二年改名紹興八年移入州】

會同

【 下本三江縣崇寧二年改】

通道

【 下本羅蒙縣崇寧二年改】

砦四狼江收溪貫保羅蒙

【 元豊六年置收溪復以沅州貫保來隸七年置羅蒙元祐三年廢收溪羅蒙崇寧二年又置若水豐山二砦】

堡五石家滻村多星大由天村

【 元豐四年置石家滻村六年置多星七年置大由天村元祐三年廢多星大由天村崇寧三年復置又置羊鎮堡木砦堡大觀二年又置飛山堡政和三年又置零溪堡八年置通平堡】

·荊門軍

荊門軍開寶五年長林當陽二縣自江陵來隸熙寧六年廢軍以縣屬江陵府元祐三年復

【 案隆平集開寶五年以荊門鎮為荊門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縣二長林

【 次畿】

當陽

【 次畿紹興十四年廢入長林十六年復】

·漢陽軍

漢陽軍

【 同下州】

熙寧四年廢為縣以漢川縣為鎮屬鄂州元祐元年復置紹興五年又廢為縣七年復為軍縣二漢陽

【 緊】

漢川

【 下太平興國二年自德安來隸紹興五年廢七年復 案輿地廣記唐武德四年析漢陽置汉川縣屬沔州州廢屬鄂州五代周屬安州宋太平興國二年改曰漢川縣屬漢陽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壽昌軍

壽昌軍

【 下】

本鄂州武昌縣嘉定十五年升壽昌軍使續升軍

【 案方輿勝覽云嘉定十五年升為軍使以與鄂州節鎮之名相類因玉寶壽昌文錫名壽昌軍宋史不載謹附識】

縣一武昌

【 上以武昌山為名南渡後為江州治所後復故】

△荊湖南路

南路州七府一監一縣三十九南渡後增茶陵軍

【 案南路州軍監共領縣三十七此云三十九誤南渡後升邵州為寶慶府置茶陵軍升桂陽軍增興寧桂東臨武酃四縣共府一州六軍三縣四十一】

潭州

衡州

道州

永州

郴州

寶慶府

全州

茶陵軍

桂陽軍

武岡軍

·潭州

潭州

【 上】

長沙郡武安軍節度乾德元年降為防禦端拱元年復為軍舊領荊湖南路安撫使大觀元年升為帥府建炎元年復為總管安撫司紹興元年兼東路兵馬鈐轄二年復為安撫司縣十二長沙

【 望開寶中廢長豐縣入焉】

衡山

【 望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岳州湘陰遂來隸有黃簳銀場】

安化

【 望熙寧六年置改七星砦為鎮入焉廢首溪砦元祐三年置博易場 案宋朝事實熙寧六年以益陽縣置安化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醴陵

【 緊】

【 上】

湘鄉

【 中】

相潭

【 中】

益陽

【 中 案方輿紀要益陽縣宋初屬鼎州尋還屬宋史未詳謹附識】

瀏陽

【 中有永興及舊溪銀場】

湘陰

【 中乾德三年自鼎州隸岳州俄而來隸】

寧鄉

【 中 案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二年析長沙縣置寧鄉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善化

【 元符元年以長沙縣五鄉湘潭縣兩鄉為善化縣 案善化縣史闕望緊等字今仍其舊】

·衡州

衡州

【 上】

衡陽郡軍事縣五衡陽

【 緊有熙寧錢監】

耒陽

【 中】

常寧

【 中下熙寧六年廢常寧縣獎中砦有茭源銀場】

安仁

【 中下乾德二年升安仁場為縣 案隆平集作乾德三年與宋史異謹附識】

茶陵南渡後升為茶陵軍

·道州

道州

【 上】

江華郡軍事乾德三年廢大歷縣

【 案宋朝事實云廢大歷入永明朱史未詳謹附識】

紹興元年隸荊湖東路二年復縣四營道

【 緊熙寧五年省永明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案輿地廣記營道縣唐元宗天寶元年改為宏道縣宋建隆三年復舊名宋史未詳謹附識】

江華

【 緊有黃富鐵場 案隆平集建隆四年以潭州江華縣隸道州宋史未詳謹附識】

寧遠

【 緊唐延唐縣宋乾德三年改】

永明

【 上】

·永州

永州

【 中】

零陵郡軍事縣三零陵

【 望】

祁陽

【 中】

東安

【 中雍熙元年升東安揚為縣有東安砦】

·郴州

郴州

【 中】

桂陽郡軍事紹興初改隸荊湖東路二年仍來屬縣四郴

【 緊有新塘浦溪有銀坑】

桂陽

【 中唐義昌縣後唐改郴義宋太平興國初又改有廷壽銀坑】

宜章

【 中唐義章縣宋太平興國初改】

永興

【 中高亭縣熙寧六年改】

南渡後增縣二興寧

【 嘉定二年析郴縣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後改今名 案二年輿地考作四年謹附識】

桂東

【 本郴縣地嘉定四年析桂陽之零陵宜城二鄉置今縣於上猶砦】

·寶慶府

寶慶府本邵州邵陽郡軍事大觀九年升為望郡寶慶元年以理宗潛藩升為府淳祐六年升寶慶軍節度縣二邵陽

【 望】

新化

【 望熙寧五年收復梅山以其地置縣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雲溪五砦】

·全州

全州

【 下】

軍事紹興元年聽廣西路經略安撫司經制縣二清湘

【 望有香煙祿塘長烏羊洑峽石磨石獲源七砦】

灌陽

【 中有洮水灌水吉寧砦】

·茶陵軍

茶陵軍紹興九年升縣為軍仍隸衡州嘉定四年析康樂雲陽常平三鄉置酃縣

【 案方輿勝覽云中興以來湖南路安撫提刑奏升軍額知縣曰茶陵軍使兼知陵縣事仍隸衡州領縣一茶陵考方輿勝覽序云作於嘉熙己亥係理宗嘉熙三年嘉定乃寧宗年號血嘉定四年下逮嘉熙己亥相距二十九年若嘉定四年已置郜縣不應方輿勝覽中尚稱茶陵舊名恐嘉定四年係宋史之訛謹附識】

亦嘗隸衡州縣一酃

【 下因酃湖為名】

·桂陽軍

桂陽軍

【 同下州】

本桂陽監紹興元年隸荊湖東路二年復三年升軍

【 案方輿勝覽作紹興二十二年據載乞升軍額瘈狀云內轄三縣外撫五峒若三年則臨武縣尚未增置不得云三縣明係升軍在增縣之後增縣既在紹興十一年則升軍血當以二十二年為是宋史當有訛脫謹附識】

縣二平陽

【 上隋縣晉廢宋天禧三年置有大富等九銀坑 案隋縣當作唐縣】

藍山

【 中景德三年自郴州來隸 案三年輿地考作元年謹附識】

南渡後增縣一臨武

【 中自石晉廢宋紹興十一年復】

·武岡軍

武岡軍崇寧五年以邵州武岡縣升為軍縣三武岡

【 中有山塘一砦熙寧八年廢白沙砦置闕硤武陽城步三砦元祐四年置赤木砦紹聖元年置神山砦崇崇二年置通硤大觀元年置硤口砦】

綏寧

【 中本邵州蒔竹縣地熙寧九年廢崇寧九年復紹興十一年移治武陽砦二十五年還舊後廢臨岡來入】

臨岡

【 本蒔竹縣元豐四年以溪洞徽州為縣隸邵州六年建臨口砦崇寧五年改砦為縣隸武岡軍】

南渡後廢臨岡增新寧

【 下漢夷地宋紹興二十五年於水頭江北立今縣】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