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六祖大师平昔所说之法、
平昔、平生昔日之时也。○杜甫诗、三叹酒食傍。何由似平昔。
皆大乘圆顿之旨。
宝积经二十八、诸佛如来正真正觉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四教义集注下、体非渐成、故名圆顿。○同、集解下、三一无差。不从渐次。名为圆顿。○旨、宗旨也。
故目之曰经。
辅教编六祖坛经赞、注曰、今大鉴所演是大法要、真正无妄。实可轨持、如如恒常、魔外群邪不能改变。正与佛经无异。固宜以佛经字为例也。○镡津文集三、称经者、后人尊其法。而非六祖之意也。今从其旧。不敢改易。○案、或称坛经、或称坛记。其弟子所传之一脉则尊称之曰坛经。非其一脉所传、如他宗之弟子等、则称之曰六祖坛记也。
其言近指远
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词坦义明、
坦、他亶切、平易也。○案、词坦易明、即俗人所云、深入显出之意。
诵者各有所获。明教嵩公。
五灯会元十五、洞山聪禅师法嗣、杭州佛日契嵩禅师、藤州镡津李氏子也。七岁出家。十三得度。十九游方。遍参知识、法于洞山。后居永安兰若。盖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进仁宗皇帝。帝览之嘉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号明教。熙宁四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至中夜而化。师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镡津。盛行于世。
常赞云、天机利者得其深、
列子说符、苦皋之所观、天机也。○庄子内篇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天机钝者得其浅。
天机二句、见明教大师辅教编六祖坛经赞。
诚哉言也。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
后汉书八十祢衡传、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因取其本校雠。
谢肇浙文海披沙八。对书曰校。刘向别录、校书一人、持本一人、对读若怨家然。故云仇。
讹者正之、
讹、伪也、谬也。○正其不正曰正。○论语、就有道而正焉。
略者详之、
郑玄古文真宝序、繁者芟之、略者详之。
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
按古本及宋本。无机缘第七篇题。只第十南北二宗见性门中载法达智常等三四辈。今本机缘七中、系尼无尽藏、法海、智通、志道、乃至方辨等十有余人、请益机缘。故云增入、即宗宝所加添也。
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
庶几、近辞也。○易细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按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
事物纪原六、唐明皇开元二年、置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也。○万世统谱二十、元云从龙、文昌人、进士、仕元为行省参政。抚绥有功。兵民悦服。
一日过山房、
山房、隐者之书室也。
睹余所编、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
锓、音寝。刻也。梓、木名。○公羊传、锓其板。
颛为流通。
颛、与专通。
使曹溪一派、不至断绝。或曰、达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
六祖姓卢氏、故名卢祖。又云卢居士。禅家或称之曰老卢。○叶、世也。六叶即六世。
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经非文字也。达摩单传直指之指也
禅家之宗旨、不依于经论文句、单传心印之谓也。○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机、遂泛海而来。单传心印。○祖庭事苑、传法诸祖、初以三乘教乘兼行。后达磨祖师单传心印、破执显宗。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矣。往往谓屏去文字以默坐为禅。斯直吾门之哑羊耳。且万法纷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犹通也。岂拘执于一隅哉。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尔、余法亦然。所以为见性成佛也。岂待遣而后已。
南岳
怀让禅师。
青原
行思禅师。
诸大老、尝因是指以明其心。复以之明马祖
道一禅师。
石头
希迁禅师。
诸子之心。今之禅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后、岂无因是指而明心见性者耶。问者唯唯、
文选十一西都赋、宾曰唯唯。注、唯、应敬之词也。○汉书注、晋灼曰、唯唯、谦应也。
再拜谢曰、予不敏、
孝经、参不敏。吴氏注、不敏、犹言迟钝。
请并书于经末、以诏来者。
诏、之笑切、告也。又教导之辞也。○来者、将来之后学也。至元按至元。元世祖年号、辛卯、二十八年也。
辛卯夏、南海释宗宝跋。
南海、县名。隋以番禺改置。唐宋因之。明清时与番禺县并为省治。民国徙治佛山镇。属广东粤海道。○宗宝或云未详。或云即韶州南华寺住持。南华寺元朝曰花果院。案藏本题下云、风旛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盖宗宝即广州南海县法性寺住持。故曰南海释宗宝也。○绪而论之曰序。文集之后序曰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