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1222篇诗词

送实上人还东林时余亦买舟东下四首 其三

说尽庐山胜处,寂然相对无言。东崦峰头月出,依约如闻白猿。

次韵巽中见寄四首 其二

卧念高人最起予,时时想见秀眉疏。石门自古无佳句,寄语云山莫放渠。

赠为上人游方昭默之子也

年少辞师作远游,人言虎穴不生彪。家声自古能名世,气宇如今已食牛。

夺得我机方肯住,从教棒打不回头。云山万叠翛然去,江汉无风一叶舟。

余居临汝与思禹和酬瓯字韵数首后寓居湘山思禹复和见寄又答之

涔蹄小邑著吞舟,未起风雷更少留。馔客酒酣腮玉缬,侍儿歌送眼波秋。

诗成槲叶江村处,想见杨花院落幽。绮席忆曾蒙设醴,预闻谈笑把空瓯。

又次韵五首 其三

瘦容无住著,举手评来宾。不是无言说,虽穷不讳贫。

即事三首 其一

目诵自应引睡,手谈聊复忘纷。一曲青林门巷,数声白鸟江村。

夏日偶书二首 其一

碧缕横斜试水沉,红腮甘冷嚼来禽。含风广殿闻棋响,转日回廊暗柳阴。

强撚冰纨馀睡色,倦凭棐几适閒心。攀翻涴衲黄尘事,过眼云踪不可寻。

余还自海外至崇仁见思禹以四诗先焉既别又有太原之行已而幸归石门复次前韵寄之以致山中之信云 其四

飘零乳儿失慈母,来归家山在阿堵。瘴痾烝洗百念空,但有诗情磨未去。

虚名实祸车覆辙,道乡端与人间别。膝穿木榻五十年,君看此翁亦雄杰。

宿香城寺

夜晴风细月华清,绕寺霜筠雪竹声。锡响僧归帝青宝,梦香人宿水沉城。

古今不隔尘都尽,心境俱忘镜对明。枕臂晓猿三叫绝,小窗灯暗读残经。

慎侄来侍求偈

十方都卢是个虎,玄沙斫柴见不怖。傍却报僧云是汝,言中有响今谁悟。

华林年少相体解,庵中与之同行住。谁会呼作大小空,痴儿见之毛卓竖。

我居十年无侍者,呼唤应时随指顾。有人问著是何宗,万里无云霜月苦。

题使台后圃八首 其四 阜安堂

礼义成风俗,丰登民阜安。此堂共僚属,把酒听吹弹。

地富湖山美,宵晴风月寒。胜游无俗韵,意适有余欢。

王宏道舍人赞

翛然无累之神,见此有道之器。韵收一代之风流,骨含奕世之富贵。

节临事而不夺,貌甚威而常喜。方其少壮,则酒阑说剑。

横槊赋诗,名动塞垒。及其倦也,则浮沅湘。上衡霍,尽室行于山水。

至于醉心翰墨,倾倒肺怀,则有王右辖、吴武陵之风味。

驰至金城,而忠款乃著。罢归玉关,而功名自至者。

皆非壮岁,庸讵知此老人独不如是乎。

谢忠子出山

道人弃家年最少,毛骨稽山冰雪妙。为余远出仙庐峰,云晴水寒秋自晓。

孤风峭世凤增击,高谊映人珠自照。嗟余苦遭梦幻缠,龟囚蚕缚何时了。

明朝定向旧庐归,想见盘空云露小。当期半夜立西风,月中拾取吹来啸。

甲辰十一月十二日往湘阴马上和季长见寄小春二首 其一

雨暗书云节,梅偷破腊春。里闾相馈饷,风物近袁筠。

吴语知无伴,楚衣聊试新。忽惊身是客,流落老湘滨。

赠吴山人

已得希夷旨趣深,平生踪迹任浮沉。壶中景待和烟卧,海上山须带鹤寻。

月里一枝慵举手,人间万事肯关心。出尘风骨凭谁识,且枕焦桐混世吟。

页次:(40/82)
<< < 39 40 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