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1222篇诗词

用韵寄谊叟

识君童牙中,岂止论半面。虽同万顷山,经年不相见。

平生草头露,蚌月跳珠转。永怀终夜不成眠,但见突兀游霄殿。

余号甘露灭所至问者甚多作此

老俨化身甘露灭,不妨须发著伽梨。虚舟阅世鸱夷子,彗帚□除王伯齐。

香火共修心老大,楼钟重听意凄迷。馀生未觉全无累,折脚铛犹手自提。

妙高仁禅师赞

春风入其肺肝,秋色漱其毛骨。名飞缙绅之间,身卧云泉之窟。

岳顶凤之真子,僧中龙之的孙。吹彻风前无孔笛,露香和月落纷纷。

和珣上人八首 其六

既了超四句,自然绝百非。电光石火上,不许更追维。

涟水观音像赞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余自太原还匡山道中逢泽上人与至海昏山店有作

凶衰不祥忧患变,卧念余生真自厌。向时衣裓识天香,朅来唾痕馀瘴面。

故人诃讥岂忍闻,新交推挤不容喘。子独心翔异众人,追逐南来不辞远。

重逢难取梦中物,一欢且喜身俱健。忽忆南荒海外时,敢料北山松下见。

莺唇清滑柳困顿,醉人春色初醇酽。莫凉香雾满村落,轩包到榻眠山店。

我已归休万事足,但馀老眼遮黄卷。静时颀绍痛诫我,先须从此焚破砚。

念子怀亲渡大江,枝叶行复登淮甸。分携一语有精神,行藏直使圭无玷。

汾阳十智同真二首 其二

十智同真选佛科,汾阳佛法本无多。爱心竭处寻真智,面目分明会也么。

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 其一

道心固有恒,至刚定无欲。得饱即酣卧,称心良易足。

清歌一瓢风,笑唾千钟禄。谁能作九原,我欲掖埋玉。

送元老住清修

湘水有庐山,蜀僧有吴韵。无尘而俱清,雪月夜相映。

书痴喜借人,香癖出天性。垂涕拨黄独,粪火曾发哂。

三年我东邻,家颠开小径。一饭必招呼,嘲之终不愠。

明朝趣去我,岁逼青阳近。子已饱丛林,件件无遗恨。

赠子湘源春,山穷春不尽。

同希先游石巩

良辰美景古难并,且趁身闲稻雨晴。鸟语猿歌留我在,水声山色益人清。

得幽诗句聊题壁,遇好峰峦即住程。回首十年尘事里,与君今日梦魂惊。

送净心大师住温州江心寺

万锻炉中百怨门,哲人虽往典刑存。扫除临济实头谤,称赏黄龙的骨孙。

梦泽于菟三口视,丹山雏凤九苞文。还乡妙曲谁能听,一笛波心两岸闻。

赠别不愚首座

道人貂蝉后,骨面远瞻视。少年憎俗子,竟以须发毁。

形骸已变尽,终不没豪气。君看谈笑时,时复出奇伟。

湘西松下见,班草问行李。问侬归何许,披须开笑齿。

名山皆吾家,况复生如寄。意行吾车驰,身止吾驾税。

吾生天地间,大仓一稊米。只今相会面,宁知非寄耳。

思归固偶然,吾诗聊一戏。

履道书斋植竹甚茂用韵寄之十首 其九

诗狂欲发言,因此难韵阻。君看短后儿,掉臂搏怒虎。

次韵朝阴二首 其一

辘轳晓汲罢,幽响闻馀滴。不知雨毛空,但觉炊烟湿。

闲居少过从,屋角寒藤入。夫子独念我,问讯常络驿。

时来款柴扃,饥饱共休戚。此诗丽如春,妍暖破岑寂。

如追蓟子训,可望不可及。

书资国寺壁

行藏独许青山见,议论犹容乱石闻。勿谓衲盲贫胜我,溪分明月谷量云。

页次:(21/82)
<< < 20 21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