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观经变像龛。 全国石窟中观经变并不鲜见,但变像与变文并列的不多;规模如此宏大、内容如此丰富则甚为罕见。特别是「十六观」的造像取材,他处多以刻韦提希夫人像为正,本龛却刻了十六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像,并把各观想中经文浓缩成二十字的偈颂刊刻在图旁,为各处石窟所罕见。
三圣御制佛牙赞
《三圣御制佛牙赞》,北宋太宗、真宗、仁宗所撰赞佛牙诗。曾於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立石,时称「三朝御制佛牙赞碑」,可参见《佛祖统记》卷四十五。根据大足碑刻尾记,大足此碑刻转录自庐山西林乾明寺,则可知大足此碑刻实际是北宋《三朝御制佛牙赞碑》之辗转复刻,甚可珍贵。敦煌遗书中藏有仁宗赞佛牙诗,题作《李相公叹真身》,文字略有参差,可参见斯4358号。 该《三圣御制佛牙赞》位於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下部,额横...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 该龛变像与变文并举,刻佛前生、现世,因地修行、行孝报恩事迹各六组图像,为高浮雕,宣扬佛难舍能舍,难为能为的种种自我牺牲精神。该龛是全国石窟群中最大的一龛,在石刻造像中变像与变文并举是前所少见的,是研究同类题材造像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父母恩重经变龛。父母恩重经变龛,位於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图文并举。情节连贯地刻绘出父母抚育儿子成长的「十恩图」。 全国石窟群中,刻变像与变文并举的《父母恩重经变》仅此一例。龛刻经偈颂文,与安世高、鸠摩罗什先後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均大异。石刻「十恩图」颂虽然多处提及慈觉禅师宗颐,但所言又浸透儒家伦理观念,...
入菩萨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梵),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经典。古印度着名佛教学者寂天(Sāntideva,梵)着。寂天为後期大乘佛教瑜伽中观派的主要理论家,约生活於公元八世纪左右。本论全由偈颂组成,共十品,言简意赅,从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後期大乘关於菩萨修心的主要理论,是一部重要的着作。 本论在北宋曾由天息灾自梵文译出,称《菩提行经》,谓是龙树所造,...
相好经
又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本行品第八》。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S.4678,首尾俱全。北闰55(《敦煌劫余录》谓系《观佛三昧海经》之异译本,误)、S.2686,此两号前者首存尾残,后者尾存首残,两号相缀,恰成完璧。另有北日85,S.22,P.2130、2300、3593等。此经乃割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关于佛各种相好的文字拼缀而成,以供信徒持诵观佛三昧。经...
大乘起世论
《大乘起世论》,中国佛教禅宗僧人所撰典籍,作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以自设问答的形式,论述了禅宗修持诸多要义。前有序文,後有结偈。作者认为真谛之门幽秘,即使圣者也难以知晓,必须行者本人亲证。主张先须安心,并要善於发现与亲近善知识。如果不能得遇善知识,则难以证知真谛实相。主张修行者必须不起分别智,不起一念,不见一物,但又反对不作一事,不为一事的枯禅,主张行住坐卧,随时都在禅中。问答部分的结尾,以机锋的...
菩萨总持法
《菩萨总持法》,又名《破相论》、《契经论》、《破二乘见》,中国禅宗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在内容上与托名菩提达摩所撰的《观心论》有类似之处,因此,两者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本文献中对「三时说」及「参斗陆升乳糜」等譬喻提出独特的解释,还出现「见性」、「了了见性」及「顿悟」等禅宗南宗特有的术语。因此,对本文献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有进一步认真研究之必要。关於这一点,可参见田中良...
谛义证得经
亦译《入谛义经》。印度耆那教经典。作者*乌玛斯伐蒂。全书共10章339节。全面系统地阐明耆那教的基本教义和学说,包括伦理观、逻辑学、心理学、宇宙结构学和本体论,是最优秀的概论性代表作。得到白衣, 天衣两派教徒的共同承认。各章内容:(1)正见,正智、正行是为解脱道,正见即是对七谛义的信仰,包括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正智有五种,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此由直接和间接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