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专为中医药学习者打造的经典教材,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联合编写,史常永担任审阅,于 1986 年由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述和系统完整的知识架构,成为中医药入门学习的重要读物,深受函授学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青睐。 教材除绪论与附录外,共设十章核心内容,全面覆盖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应用要点。绪论部分梳理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阐释了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温病条辨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该书基于方药中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讲授清代吴瑭《温病条辨》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自1978年起被列为中医研究生必修教材。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提示辨证和运用的要点。三是列“临床运用举例”,选录了吴瑭本人和现代十余位著名中医蒲辅周、赵绍琴...
外感温病篇
清代医家陈平伯(祖恭)所作,虽无原本传世,但经王孟英《温热经纬》等医著收录而得以流传,是温病学中专门论述风温的经典专著,全文仅十二则却系统阐发了风温的因机证治,为后世温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核心以肺胃为病变中心,提出风温为燥热之邪,阳邪易伤卫气,而肺主卫、胃为卫之本,故温邪外袭或内袭均以肺胃为必犯之地,临床表现以身热、咳嗽、烦渴为必有之证,恶风为或有表现,形成了鲜明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体系上,...
伤寒论三家注
本书汇集了《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见《伤寒来苏集》)和《伤寒贯珠集》三家《伤寒论》注本。 《注解伤寒论》为金代成无己所撰,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共10卷。成氏采用“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方法,运用《内经》、《难经》理论作注,并通过《伤寒论》从临床角度证明《内》、《难》理论的正确性。对论中具体方药,皆以《内经》性味学说为据,予以解析。引经据典而文辞简约,具有平淡之中见其微奥的特点。作为...
沈芊绿医案
《沈芊绿医案》,不分卷。清代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尊生老人)著,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书共三册,分载沈氏治疗风温、黄疸、淋浊、痔、瘰疬、经漏崩带等内科、外科和妇科验案计554案。
坤宁妙经
陈撄宁 1935 年校辑整理的女子修仙著述之一,收录于《女子道学小丛书》。 《坤宁妙经》又名《增演坤宁妙经》等,全书共十八章。经文首言造化人之生之原理,继言女子品德之养成,接着阐述身心性命之根源、金丹玉斗之秘等,涵盖了坤道修炼普通应有的方法,切合女子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例如 “资生章第一” 中提到 “两仪氤氲,资始于乾,万物胚胎,资生于坤”,阐述了万物生成与乾坤的关系;“妇道章第七” 强调 “妇道...
三一音符
《三一音符》,张心籁著。原为抄本,一九三几年,由某先生从旧书肆购得,转赠陈撄宁先生。一九五五年,陈撄宁先生从头到尾读过五遍,改正其中错误,并加以圈点。陈撄宁先生认为,此书将儒家《易经》、佛家《楞严经》、道家老庄哲学、仙家炼丹工夫融合一处,而提出其共同要旨,以开示学人,等于画龙点睛,比较中下二乘之死口诀高出百倍。
仙学必成(未定稿)
《仙学必成(未定稿)》是近代仙学复兴第一人陈撄宁的传世之作,凝聚其毕生丹道研究精华,是传统内丹术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开创性文献。该书诞生于 1945 年,源于先生痛失仙侣后对仙学传承的紧迫感,历时一月有余成书,1947 年增补完善后因理念未达圆满定为 “未定稿”,最初仅手抄赠予亲近弟子,后为正本清源得以公开。 作为 “科学仙学” 的核心载体,该书打破传统丹经的玄虚隐喻,将仙学定义为 “改善人类生命的生...
金丹三十论
这部著作共三十篇,虽借用内丹名词,但主要讲述的是点金术,内容涉及丹道的诸多方面,如简易论、水火论、顺逆论、生杀论、形气论等。书中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丹道修炼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水火论》中提到五行不可缺一,而所重则为水火,水者铅也,火者砂也,水中自有金,火中自有木,而土乃孕乎其内,还论述了铅汞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变化关系。 陈撄宁在按语中指出,真铅非金石,真汞非水银,揭示了...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是陈撄宁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精气神)为基,通过一系列修炼步骤,达到形神俱妙、道体长存的境界。陈撄宁认为,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但道法自然,并非勉强作为可致。其相关观点收录在胡海牙、武国忠编纂的《陈撄宁仙学精要》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