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礼疑图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建宁府推官、监察御史、长沙知府等职,因锄击豪强过当罢归,里居二十余年,讲学著书不辍,是王阳明的弟子。 季本早年丁忧,家居十二年,期间对经史等学问深入研究,后师事王阳明,受其影响。该书是他致仕后撰写的,序于嘉靖戊申(二十七年)秋八月。 全书共六卷。前三卷详论周礼赋役之法,认为《周礼》成于战国,多是邪世之制、迂儒之谈,季本将读...
传习录集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点校,该书以梁启超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校订本为底本,结合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进行修订,新增4万字梁启超所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1926年讲稿)。全书包含三部分主体内容: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历代注释, 梁启超校勘记与集评批注, 新增讲稿《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 其中梁启超讲稿《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系统阐述"知行合一"理论的历史源流与现实...
管子探源
罗根泽著,中华书局1931年4月出版。本书是一部对《管子》进行考证辩伪的著作。作者认为《管子》非出一人之手,于道、法等各家学说保存最多,诠发甚精,是战国秦汉学术的宝藏。作者依据先秦两汉各家之书,参以前人论辩之言,对《管子》进行探源,从横的方面分某篇为某家,从纵的方面分某篇属某时。全书分八章,前有《叙目》,后有三个附录:《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古代经济学中之本农末商学说》、《古代政治学中之‘皇’‘...
东莱博议
亦名《东莱左氏传议》。南宋吕祖谦著。共4卷,原本168篇,但通行本仅86篇。古文教材,适于学童所用。据作者书中自叙,此书“为诸生课试之作也”。乡居教馆时与学生“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因作者曾隐居东莱(今山东蓬莱县),学者尊称东莱先生,故此书又称《东莱左氏传议》。此书在编写体例上以《左传》中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撰写史论,受到当时科举以经义策论...
四书改错
注释书。清毛奇龄撰。成书不久即毁佚,现行刊本是其后人偶从书贾得之而于嘉庆十六年(1811)刊行的。题云《改错》,系改朱子之错。朱子作《四书章句集注》,自谓铢两悉称,经数百年无微词。但朱注详义理而略名物,义理也不能说无谬误。毛奇龄治经专主攻朱。是书更深文周纳,杂以谩骂。卷首有唐彪序。是书系奇龄晚年整理而成,自人错至贬抑圣门错,共分三十二门,计四百五十条,合二十二卷,末卷附录,则借时人问答申其未畅之说...
论语说[辑佚]
苏轼晚年创作的经学著作,苏轼于儒家经典多有涉猎,尤其是对《论语》颇有研究。贬官黄州期间,他就曾撰成《论语说》初稿。《黄州上文潞公书》说:“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迁居海南期间,完成定稿。《答李端叔三》中有言:“所喜者,海南了得《易》、《书》、《论语》传数十卷,似有益于骨朽后人耳目也。”书成后,自宋及...
御定小学集注[标点本]
六卷。宋朱熹撰,明陈选注。陈选字士贤,临海人。天顺六年 (1340)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追赠光禄寺卿,谥恭愍。是书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凡内篇四:曰《立教》、曰《明伦》、曰 《敬身》、曰 《稽古》; 外篇二: 曰《嘉言》、曰《善行》。书中叙古《蒙求》亦太多,兼难读,非启蒙之具。认为《古乐府》及杜甫《诗》可取;又有乙巳与子澄书,称《小学》见比修改,共定著六篇。淳熙十二年始改定义例,又越二年乃...
尚书史话
中华书局,1982出版,马雍著,《尚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殷周时代的若干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对于研究先秦史的人来说是一部必读书。这部史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而且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有多次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还掺进了不少伪造的篇章,后经宋代以来许多学者的怀疑、辨伪和考订,才分清其中的真本和伪品。史学大家马雍先生在这本小册子里,用通俗的直述方式把《尚书》这部古籍...
礼记训纂
四十九卷。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书首有林则徐序,谈到朱彬作《礼记训篡》乃承袭王懋竑经法、又与刘台拱,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切磋有年,析疑辨难,多有考求,故书中采此四家之说最多,旁证以清初至乾嘉间诸家之书,不下数十种。且始终以《礼记》郑注孔疏为主,撷其精要,综以古今,不薄今而爱古,亦不别门户之见,实乃《礼记》注疏集大成之作。正如朱彬自序云:“束发受书,病陈氏集说之疏略,不揣祷味,年逾知命,始取《尔雅》、...
周官集注 [标点本]
清方苞诠释《周礼》的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卷。是书仿宋朱熹之例,汇集诸家之说,阐发《周礼》原意。认为《周礼》皆礼、乐、兵、刑、食、货六官格式,非记礼之文,后儒因 《汉书·艺文志》 中《周官》六篇列于礼字,相沿误称《周礼》。作者编纂是书的目的,意在恢复《周礼》初委。书中之注,多引前人之说,亦有辨正考析。考证简明,持论平允。后作者又著《周官辨》 十篇,指出《周官》之文,多有刘歆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