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又名《般若心经》、《心经》、《般若多心经》、《多心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唐玄奘译。一卷。北图有皇40等四十号以上,英、法、俄、日收藏量亦相当可观,总数当在百号以上。此经主旨讲般若性空,明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理。主张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所谓“空”,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认为事物的本性超越形相、概念,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的存在。此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因讲般若...

长阿含经

佛经。(梵文Dīrghaāgama) ,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的四部阿含之一,由30部不同主题的经典汇集而成,共22卷,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由于所汇集经典在阿含经中属于篇幅较长的经,故名。该经最主要的内容是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以数字顺序排列叙述,如四缔、八正道、十因缘、四禅、五蕴等。

中阿含经

佛教经典。汉译四阿含之一。东晋僧伽提婆译。六十卷。共收阿含部经典十八品二百二十二部。因每部经的篇幅适中,故名;一说因其所述义理合乎中道,故称之为“中”。主要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论”、“涅槃”及“生死轮回”等早期佛教基本教理。关于汉译本的传承,传统有属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等说法。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属于说一切有部。本经与南传上座部《中部》大体相应,但多出七十经,属南传《增支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佛教传记。 唐慧立、彦悰撰,十卷。唐麟德元年(664),慧立为表彰其师玄奘功业,将玄奘赴印取经事迹写成前五卷。到武则天垂拱四年(688),玄奘另一弟子彦悰将前五卷重加整理,又续撰五卷,完成此书。为玄奘法师生平最早也是最详的传记,前5卷记玄奘出家至印度求法之经过,后5卷记玄奘回国后翻译佛经等活动。书中保留不少古西域、印度历史资料,及玄奘西行途中见闻,对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情况反映颇详。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十七卷。宋代圆悟克勤撰,虎丘绍隆等编。本书于宋绍兴三年(1133),即圆悟克勤入寂前二年编纂。收集克勤一生的上堂、小参、普说、法语、书、拈古、颂古、偈颂、真赞、杂著、佛事等各类语录。从本书可了解宋代的临济宗风以及禅僧的造诣、事迹。卷首有耿延禧、张浚的序。

信心铭

禅宗著述。隋僧璨著。一卷。是一篇四言体韵文,计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内容为歌颂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境界,强调远离一切对立差别、是非得失之妄念,平等自在。作者提倡一即一切、相互融通的华严思想。本篇与傅大士的《心王铭》、牛头宗法融的《心铭》的主旨相近。此文是禅宗的早期文献,对研究中国禅宗史有史料价值。见载于《景德传灯录》卷三○。敦煌遗书中也发现有此文的唐写本。

西藏度亡经

又名《中阴得度法》,本书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依照佛教义详细介绍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它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此外,基于《西藏度亡经》的藏传佛教“临终关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它既是死亡救助,又是生死教育,涵盖人从生至死的一切人生课题的智慧,这也是现代临终关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这些内容具有强烈而广泛的心理学意义。

十善业道经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者得八种天所赞法,离两舌者得五种不可坏法,离恶口者成就八种净业,离绮语者成就三种决定,离贪欲者成就五种自在,离嗔恚者得八种喜悦心法,离邪见者得成就十功德法。本经为‘海龙王经’中十德六度品...

玉历宝钞

《玉历宝钞》成书于清雍正时期,传说一名法号“淡痴”的修行者游历地府,将此书从地府带出。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读物,书中构架了一个职责明确的地狱鬼神体系,通过宣扬地狱中的种种可怕的罪行,引导人们行善戒恶,给人们的心灵一个道德劝诫。书中的地狱鬼神体系,不仅沿用了佛道教的地狱鬼神,而且还将民间流传的地狱俗神收罗其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地狱鬼国的景象。其理论来源汇集了轮回思想、地狱思想、善恶有报观念、鬼神...

瑜伽师地论

亦称《十七地论》《瑜伽论》。称弥勒述,无著记,唐玄奘译。一百卷。为传说弥勒菩萨授予无著的五大论中最根本者。依瑜伽师修习的次第,论述大乘基本义理,论述禅观及修行果位尤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书。相传弥勒口述,无著记录。有梵文本。中译本有唐代玄奘译,100卷。玄奘前还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9卷,陈代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已散失, 尚存与玄奘本《摄决择分》相...

页次:(452/478)
<< < 451 452 4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