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
春秋大事表
清顾栋高列表考证春秋史事的著作。五十卷,又《舆图》一卷,《附录》一卷。是书将春秋时代的天文历法、世系官制、疆域地理、列国史事等,分类列表说明,包括《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相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
被掳纪略
刀口余生撰。据原收藏人赵韵琴称“我的爷爷赵雨村,自咸丰十一年起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军失败后回家隐蔽,著有《太平纪略》,因避清朝迫害,改为‘被掳’字样,记事立场亦加以变更。惟于当时太平军的制度、法令及英勇杀敌各史实,则照实记述”。所记为咸丰十一年夏至同治元年春间,在安徽太平军中的一些见闻。已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北使纪略
一卷。清陈洪范(生卒年不详)撰。该书记明季南都左都督陈洪范与侍郎左懋第奉使至北事。洪范私输款于摄政王,贾左萝石得自脱归,遂为北朝反间。南都破,入浙力劝潞王投降,及清兵至,遂迫使潞王降清。此为其南还时饰辞自文之作。现存《荆驼逸史》本。
北梦录
余自民国甲子撰《北京建置谈荟》,刊于《星报》,次年编辑《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不数年售千余册。自此以后,燕都人士请求掌故,遂成风会。庚午为北平研究院创《北平志例》,写集材料,又复不少。偶思此事,忽忽已历十春;而赫赫名都,千年胜迹,遂有沦为榛莽之惧。箧中故纸,久不编次,亦恐将为尘蠹所湮。爰徇吾友之意,仿退谷竹垞之例撰为兹录。
续碑传集
本书(二册二六○面一五六、○○○字)不分卷,据江阴缪荃孙「续碑传集」及江都闵尔昌「碑传集补」选辑而成;因前有第二二○种「碑传选集」之辑,故名之以「续集」。按前辑所据钱仪吉纂「碑传集」讫清嘉庆朝止,缪集(宣统时纂)续自道光朝以至光绪末年;闵集(民初纂)既续晚出之文,并补道、咸以上所遗。本书所取碑传计有六十人,采文六十一篇。其中除有清中叶以下关系台湾人物以外,亦有南明遗逸之士,盖属闵集所收道、咸以上之...
碑传选集
本书(四册六○六面三六三、六○○字)不分卷,钱仪吉辑。仪吉字衎石,浙江嘉兴人。清道光年间,尝就清初(始于天命纪元)讫嘉庆朝止二百年闲采集各类人物碑版状记之文,旁及地志杂传,依杜氏大珪、焦氏竑之例,辑为「碑传集」。全集录存碑传状记共达二千余人,采文五百六十余家,分类编纂。本书选其与南明并郑氏以及其后台湾史事直接、间接有关人物之文,计一百十八人,文凡一百四十四篇;不依类分,改按时代顺序排列。
战国策注
汉人高诱撰。《隋书·经籍志》录为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增至三十二卷。北宋时存十卷(篇)。宋人曾巩校定《战国策》三十三篇,高诱注十篇。宋人姚宏绍兴十六年(1146)据曾本及高诱残注重加校定,即今通行的三十三卷高注本。宋人鲍彪绍兴十七年(1147)参考《史记》诸书为之作注,存高注之旧,又正其衍脱。地理本《汉书·地理志》,字训本《说文》。移《西周》为首卷,稍改刘向校定次序。元人吴师道又作补注。上海古...
哀台湾笺释
本书(一册八○面四八、○○○字)全一卷,原题为「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但凭所题,殊难断定李鹤田为「哀台湾」作者,抑为笺释者。至鹤田为何许人?亦无法查考。本书正文为一首古诗,长达一千零二十七字;咏自甲午战后割让台、澎至台民抗日失败,凄怆感慨,充分宜达故国山河之沉痛。笺释之文,除引据旧籍以明诗中所用典故之外,并采取「中日战辑」及「中东战争始末」所记指陈事实。书末,...
锦里耆旧传
四卷。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句延庆,字昌裔,籍贯不详,曾任荣州应灵县令。《锦里耆旧传》记载王氏,孟氏占据蜀地之事。《宋史·艺文志》记此书共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请延庆修之,”起咸通九年(868年),止乾德三年(965年)。”今存本只有四卷,起于僖宗中和五年 (885年),无咸通年间之事。该书体例近似编年,记述两蜀兴废之事颇为简略,但诏敕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