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文天祥》孙毓修著。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治今江西高安)、赣州(治今江西赣州)等州。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治今浙江杭州)。...
朱子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朱子》孙毓修著。 朱熹, 字之晦,一字仲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南宋 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并讲学庐山白鹿书院。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 《朱子语类》等多种。据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 ·卷一》...
官箴集要
成书于明朝,是仁和教谕汪天锡奉侍御张维之命编辑而成,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参照。从古至今,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传承,为政者要爱民如子,要实行...
画家知希录
《画家知希录》,九卷,李放撰。李氏认为有些画家之行迹,"可谓画苑之嘉谈,艺林之盛事",但画史未载,鲜为人知,是以把他们写出来,并以此作书题。(《自序》,见《清代传记丛刊》本,第81册第5页。)所记内容简略,且录自前人之作,但注明出处,如卷五任有刚传:"字无欲,平原人,官太原同知。山水苍秀,入宋人之室。弟子葛中谷传其术,每能乱真,以'山中人小印'别之。(《山左诗抄》)"(第81册第144页)有《辽海...
岳飞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岳飞》孙毓修著。 岳飞,字鹏举,汤阴(今属河南)人。徽宗时,应募从军。高宗立,隶宗泽,为统制,屡败金兵。与张俊平定江淮,加神武右军副统制,升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四年(1134年),授节度使,屯鄂州。五年,授两镇节度使,镇压杨...
苏轼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轼》孙毓修著。苏轼 (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因上书论说王安石新法不便于民、下狱,又多次被贬、起复,曾为端明殿翰林、侍...
司马光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司马光》孙毓修著。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1年退居洛阳。10...
郭子仪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郭子仪》孙毓修著。郭子仪, 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出河北击败史思明,潼关失守后退兵朔方,拥立肃宗即位。后主持平叛,率军收复长安、洛阳。758年迁中书令。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将安...
玄奘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玄奘》孙毓修著。玄奘,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决心西行赴天竺求法,以释...
陶渊明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陶渊明》孙毓修著。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初任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初任彭泽令,不久弃官归隐。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其诗多描写田园生活与风光,往往寄寓其厌恶官场、不愿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