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黄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轴经

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唐宋间道士所作。南宋《秘目》和《通志•艺文略》均着录「黄庭五藏导引玉轴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元始天尊授黄帝,以行气吐纳之术,论述五脏六腑补泻之道。书分肺、心、肝、肾、脾、胆六节。每节先列举脏腑图像,然后注明脏腑吐纳补泻方法及脏器生理、病理。如肺脏图,注称:「治肺与用咽,咽为泻,吸为补。」又详论肺脏方位,颜色、脏象、神主、功能、肺疾症...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

《上清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又名《化形隐景登升保仙上经》,言存神隐形之法。其法以八节之日入室,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九微帝君」及「九星帝君隐妃九阴」,默念其名讳。据称行此道可以化形隐景,上登玉清。此法出自《上清九真中经》。《无上秘要》卷十八已引其文。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系我国最早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清·唐大烈编辑,在清乾隆56年至嘉庆6年(1792至1801年),11年中,共出版11卷,后经汇辑成书。由江浙地区40余位医家供稿,故题名为《吴医汇讲》。本书编辑宗旨强调作者撰文须“发前人所未发”,不作“人云亦云”之说。正如陈修园评论它是“以独开生面,不袭老生常谈为高”。对于有创见的医著,则不拘科别、不分门类、不限卷数,并“不以年齿次先后,亦不以先后寓...

吴普本草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

吴鞠通医案

医案。清吴瑭撰。四卷(一作五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吴氏上宗《内经》、《难经》、张仲景、叶桂之旨,结合临床治验,对温病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约二十万字。是书按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卷二、三为杂病,卷四为妇、儿科。每种病下载案例若干则,反映出吴氏证治规律与特点。书中温病医案可与《温病条辨》相印证;伤寒、杂病、妇科、儿科医案,可与《温病条辨》中的“解产难”、“解儿难”等篇相呼应。有一九一六年木活...

温热暑疫全书

温病类著作。清周扬俊撰。四卷。扬俊字禹载,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始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而成清初名医。康熙十年 (1671) 至京师,为王公所重。尚撰有 《伤寒论三注》、《金匮玉函径二注》 等书。是书成于康熙十八年 (1679) 时温病学派尚未形成。卷一温病,卷二热病,卷三暑病,卷四疫病。选辑《伤寒论》、《温疫论》 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诸贤所论,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

未刻本叶氏医案

医案著作。不分卷。清·叶桂撰,门人周仲升抄集。有1963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之程门雪校本。

温热经纬

温热病专著。5卷。清·王士雄(孟英)编撰于1852年(咸丰2年)。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天士)、薛(生白)诸家之辩为纬”,故以“经纬”名书。卷1为“内经伏气温热篇”,辑录了《内经》中与温热病有关的条文,各条文之下又引用了诸家的注解,间附王氏自己的心得,以阐明温热病的病源、证候、诊断及治疗原则等;卷2录“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篇、仲景疫病篇”,集注《伤寒论...

温热逢源

温病类著作。清柳宝诒撰。三卷。宝诒字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擅治温热。苏、常一带,妇孺皆知。柳氏学验俱富,编撰有《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话》、《素问说意》等书。因谓温病诊治之难,乃远绍经旨、典籍,旁摭前贤所论,参以己见,撰成此书。上卷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 中关于伏气化温之条文,博引各家精论,结合个人见解,详为注释。中卷选录吴又可《瘟疫论》、周禹载《...

温病指南

温病类著作。清娄杰撰。二卷。杰字爱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勤于医道,究心有年。因谓《温病条辨》卷帙浩繁,习医者惮以研索,外邑荒陬,知者尤鲜,每治温病仍用旧法,热药杀人,目击心伤。遂别辑篇编,并由门人肖吉甫博采旁搜,反复考订,而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撰成此书。是书本吴鞠通《温病条辨》,参叶天士《临证指南》,薛生白《温热赘言》及王孟英《五种章雅堂医撮》等删繁就简,取长补短。上卷为总论、伤寒辨及风...

页次:(105/342)
<< < 104 105 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