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家秘

又名《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育婴秘诀》。明万全撰。四卷。成书时间在 《广嗣纪要》 之后,《幼科发挥》 之前,相当于万历一二年。全字密斋,湖北罗田人。家世业医。初业儒,仕途不利,遂承祖业,而专于医学,久而益精,名噪于隆、万年间。是明代杰出的临床医学家。所著甚富,有《养生四要》、《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广嗣纪要》、《妇人科》、《片玉心书》、《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等。其中卷1包括十三科、...

一见能医

医书,清朱时进撰,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法汇辨》两书均已亡佚,本书保存了其部分佚文。卷三、卷四为“辨证”。卷五、卷六、卷七为“病因赋”,内有刘一仁之注文。卷入“用药须知”、“四言脉诀”。卷九、卷十为“类方”。其中“辨证”及“用药须知”为朱氏家秘...

警世功过格

《警世功过格》是中国早期道教修道之士为善去恶的修行方法与宗教实践。教徒们按照基本的宗教戒律逐一对照自己的日常言行,并记录下善恶不同的行为以自勉自省,把个人行为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通过对照戒律和自我反省而为善去恶。后来这种修行方式逐渐流传民间被广泛采用,功过格以及相关的劝善之书不断出现。《警世功过格》是道教指导和规劝教徒行善戒恶、自我反省的劝善修行书。

十四经穴歌

针灸著作。旧题元滑寿撰。一卷。寿另有《读素问钞》已著录。此书载十四经经穴歌诀。将已知穴位和各穴位针灸所治病症编成口诀以传授后秀,便于记诵。有元至正元年(1341)抄本,收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藏头诗

《藏头诗》别名李淳风谶语对话,是唐代李淳风与唐太宗李世民口头对话,当朝史官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前小段为事件起因,后大段推测国运。创作年代唐太宗贞观七年(634年),地点长安大兴宫(今西安太极宫)。

脉经校注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

火莲经

火莲经(又名淮南王王行火莲经),一卷,汉 刘安 撰。见存《藏》外外丹书集成。

太上感应篇直讲

印光法师: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  太上感应篇直讲是印光大师在世时极力赞扬并广为流通之善书。印祖在提倡每日诵读《感应篇》、《阴骘文》等之同时,复倡通文义者,“以此教子孙,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中国道教善书,托称太上老君所授,是流传最广的善书。融合了较多的佛...

悟真篇正义

道教内丹修炼典籍,清董德宁对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所作的注,三卷。民国守一子《道藏精华录一百种提要》对该书非常推崇,其言:《悟真篇》是张伯端所著,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后人纷纷释注,遂致惑乱真机、邪说横行,世传有薛(道光)注者,也总是伪诧,故著者数十家,尽是求明反晦,迨至清乾隆戌申元真子董(德宁)君,始将所得玄秘,详注于《悟真》之中,而阐其幽微,咸归正道,名曰《正义》,乃专言内丹之道,与《参同...

伤寒论校注

1982年为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由知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 《伤寒论》向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医家圭臬,是中医临床之源泉。本次整理是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出版。不仅反映了作者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也体现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在保持宋本《伤寒论》原貌基础上,又...

页次:(67/342)
<< < 66 67 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