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神器阵法
中国明代焦玉(生卒年不详)著。明代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专著。1350年左右,各种火器已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制作工艺水平极低。焦玉鉴于此,收集整理了各种制药配方,研究了各种火器的使用原则,撰写成书,于永乐十年(1412)发表。作者当时曾按书中制法制造了40余条火龙枪,促成了明朝军队在战争中的获胜,因而朝廷封他为大元帅,授东宁伯爵位。该书详细记述了火药配制、火器种类、性能及使用方法。按照作者的...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著。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
随园随笔
笔记,二十八卷,清袁枚撰,读书笔记的考据,卷一 诸经类 卷二 诸史类上 卷三 诸史类中 卷四 诸史类下 卷五 金石类 卷六 天时地志类 卷七 官职类上 卷八 官职类中 卷九 官职类下 卷十 科第类 卷十一 各解类 卷十二 典礼类上 卷十三 典礼类中 卷十四 典礼类下 卷十五 政条类 卷十六 称谓类 卷十七 辨讹类上 卷十八 辨讹类下 卷十九 存疑类等等。
农政全书[标点本]
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重要农书,作者徐光启。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是经过陈子龙修改加工过的。主要版本有平露堂本、《四库全书》本、万有文库本等。此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等12个门类,每个门类又分若干子目,全书内容包括了农学的各个方面。《农本》三卷,包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和冯应京的《国朝重农考》一文。作者征引诸子百家的言论,阐述农业是立国之本的道理。并借明朝历代皇...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明汤显祖作。论述了戏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的力量和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诸问题。认为“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因此,戏剧起源于“情”。指出戏剧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现人生、表现历史的极大可能性,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万物之途,攒古今之千变”,从而说明戏剧可以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在舞台上创立一个意象中的世界;还指出戏剧具有感发人情、陶冶性灵...
素王妙论
一卷,旧题汉司马迁撰。《隋书·经籍志》子部“五行”类称“梁有《太史公素王妙论》二卷,亡”;据《史记·殷本纪》“伊尹……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此即司马迁所谓“素王”之义。《史记·越世家》裴骃《集解》有“太史公曰:《素王妙论》曰”之语,则《妙论》或亦非司马迁之自撰。是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自王充《论衡》中采得一节、自《太平御览》中采得三节,录为一卷...
用笔论
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此篇以假托翰林善书大夫和同寮故友无名公子对话形式,在语言往来中立论。所托的翰林善书大夫所谓用笔的立说,虽为真知灼见,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更不易见诸笔端,故假以无名公子文赋一篇展而化之,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通幽洞微地道出欧阳询的用笔之法。《用笔论》首先论述各种书体产生以来,仅王羲之一人书法“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又论及用笔之道为:“夫用笔之法,急促短...
顾渚山记
山水小品。唐代陆羽作一卷。有今人张宏庸辑校本,载1986年《陆羽研究集刊》。全文共五节,第三节“绿蛇”、第四节“报春鸟”虽为顾渚山事,却仅有“采茶人呼为报春鸟”一句似与茶有关。而第一节《获神茗》,则载录晋代王浮所撰《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获大茗。第二节《飨茗获报》,收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的剡县陈务妻与二子以茶祀古冢而得钱十万。第五节《昙济茶》,则为《宋录》载豫章王子尚访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饮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