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路:我挚爱的风景
本书将井上靖关于风景及旅途这一主题的文章汇集成册。这些景物描写的部分放到小说之中时,常常被淹没被忽视,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与景色风物相关的文字段落。或者说,井上靖极其中意这些文字段落中的景色风物。现在专门将其抽取出来,给了读者机会思考这些景致的美。 井上靖一生足迹遍布日本及国外,他的旅行或伴随着工作,或是为写作取材。 为了写小说,井上靖时常会出门,去观察旅途的风景。就这样,从九州的南端尽头一直到北海...
伐林
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故事发生在一八五几年仲冬,炮兵连的分队被派驻在大切奇尼亚山。二月十四日晚上,士官生 “我” 获悉自己代为指挥的排被指派参加第二天的伐林纵队,并在当晚接到正式命令。夜里三点,“我” 被叫醒,步兵准备出发,“我们” 也随后集合,然而出发时却发现士兵韦连丘克失踪,上等兵安东诺夫去寻找他,好在两人很快追上了队伍。 “我们” 在黑暗中行进了三个来钟头,经过一条小溪后奉命停下来,此时东方...
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著,聚焦于一位台球房记分员的日常与内心世界。故事以记分员的视角展开,记录了台球房里形形色色的客人 —— 有沉迷博弈的爱好者、为输赢争执的对手,也有借台球消磨时光的普通人,通过对他们言行举止和性格特点的细致描摹,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与人性百态。记分员作为旁观者,冷静观察着眼前的胜负、欲望与悲欢,既见证着人们在台球桌上的执着与失态,也在日常琐碎中暗藏着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作品以朴素...
袭击
《袭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52年5月至12月创作的短篇小说,1853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第三期,取材于他在高加索战争期间的军旅经历。该作品以帝俄军队与车臣山民的冲突为背景,被公认为托尔斯泰战争文学创作的开端。 小说通过士兵与下级军官的视角,描写俄军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展现战争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作品以战地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既揭露沙皇扩张政策对山民的压迫,又通过赫洛波夫大尉与志愿...
科学作为天职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卢梭评判让-雅克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对话体著作,写作于1772至1776年,该书与《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共同构成卢梭晚年自我探索的三部曲,采用“卢梭”与“法国人”围绕“让-雅克”展开三场虚构对话的形式进行自我辩护。全书包含三篇对话及“作品始末”叙述,附录收录《致德·圣-日耳曼先生函》等文献。通过辩论法律、公正、人权等议题,批判封建制度,阐释“自然使人幸福且善,社会使人堕落”的哲学观。 作品采...
希望的原理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代表作之一,1938~1947年成稿于美国,1959年出版。作者通过对人类精神的分析和历史进程的追溯全面论述了“希望的原理”。全书分三卷,第一卷又分四部分: (1)世界的本质存在于未来中。期待、希望并对尚未形成的可能性的意向不仅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全部客观现实内部的基本原则。思想意味着超越现实,但并非是忽略现实,真正的超越是认识到那些在历史中所形成的辩证发展的趋势。由乌托...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英国诗歌。威·莎士比亚著。梁宗岱译,1600年以前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大部分完成于1593年与1596年之间,1609年由出版商托·索普出版,题为:“献给下面刊行的十四行诗的唯一的促成者W.H.先生。”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即前12句以4句为1组,分成3组,最后是一个对偶句,对前面的3个4句予以精辟的总结。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诗...
一切的峰顶
《一切的峰顶》是梁宗岱于20世纪30年代编译的西方诗歌译集,收录歌德、雪莱、波德莱尔等欧洲诗人的代表作,涵盖抒情诗、戏剧片段等体裁。原版因历史原因长期湮没,后于八十年代起陆续重刊,译集翻译工作完成于梁宗岱与沉樱在日本叶山度蜜月期间,融合其留学欧洲的文学积淀与中国诗歌传统。 译集以逐行对应、模仿原诗韵律的直译理念为核心,强调对原作字句结构与音乐性的忠实移植,如采用中国古体诗形式对应德语古典韵律。所选...
般若之旅
印度灵性导师J·克里希那穆提的宗教哲学著作,基于其在伦敦、阿姆斯特丹等地讲座对话整理,全书以问答形式探讨人类内心困惑与解脱之道,融合禅宗、密宗“大手印”思想,阐释“烦恼即菩提”“转贪嗔痴为戒定慧”等核心命题。通过分析自我认知、恐惧根源、意识运作等内容,系统剖析生存本质与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全书涵盖14个章节,包括“自知之明”“痛苦的根源”“脑细胞与圆满世界”等主题,主张通过无观察者的纯然观照摆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