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法用
德是要教养的,才是要磨练的,德是要气化的,才是要观摩的。先以养德作根基,不但成才,且可使之用才。否则徒为人用,人或因其不德,明知有才而不敢用,岂不可惜。才难之叹,遂自古已然,不知处处有才,苦于不懂得用法。所以不怕无才,只怕无用之人。遂有弃才之叹,弃不单是人弃,抑且自弃。人人应当自立,何可依赖。在社会上,固然要彼此互助,但是借用引荐,不是专门依靠。人既不用我于朝,我何不自用于野,各尽所长,各自努力,...
护生痛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罪恶滔天的绝顶恶人,一死也尽足以蔽辜,而无可复加的了。
法数钩玄
马一浮早年广读佛经,几乎通读了 “三藏十二部”,还发起组织过 “般若会”,撰写了《般若会约》,《法数钩玄》正是其在佛学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马一浮对佛家名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通释,全书次第分明,引经据典,释义精要。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佛家名相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佛教义理的解析清晰明了,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佛学研究者,对于想要深入...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晚奉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指在籍由教义的疏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 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部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慈舟法师开示录
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
真正的快乐
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圣严法师纵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带领我们超越烦恼的层层迷惘,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让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领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了圣严法师的开心妙语,快乐……将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智慧力和慈悲力,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态度!
唯识指掌
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有轨则的,可许弟子论议的,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仅是劝善惩恶的。诸圣弟子依此正理与轨则而修学者,都是有成就的。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叫作法教,这...
是非要温柔
人生中的课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的是非题。只要环境因缘一改变,相同的题目,可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是与非没有绝对,但看是不是尽了全力,负起了责任;人与人之间不只是讲道理、论公平,但用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意见。能用奉献的心,以及智慧和毅力为社会服务,才是真正的功成名就。圣严法师在本书中,对于人生课题中的领导统驭、知人交友、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提出理性与感性、贪婪与进取、希望与压力、积极与执着、...
禅宗宗派源流
全书共分十四章,从禅宗之源、达摩到弘忍、曹溪一脉、南北分灯,到一花五叶、五家七宗(沩仰、临济、黄龙、杨歧、云门、法眼、曹洞)再到近现代传承,对中国禅宗的发展源流及其脉络作了系统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