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敏上师俗姓施,名祖寿,1927 年生于浙江杭州,曾任《能海上师全集》主编,现任三门多宝讲寺住持等职。他青年出家,得法于近代高僧能海上师,学修并重。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是古印度佛学大师世亲尊者所造,全书由《本颂》六百颂和《释论》八千颂组成,是佛教重要论书之一,被尊为 “聪明论”,也是佛教入门著作。该书最早由陈真谛法师翻译,唐玄奘法师重译,其后玄奘师门下众多弟子各有注疏。唐开元中,圆...

解脱道论分别定品讲要

吕澂先生在讲解中提到,内典中谈论定学最详细的是瑜伽,其源出上座部的化地一系,化地学有南北两传。南传的经典就是《解脱道论》,该论虽题为优婆底沙造,但实际另有本母据以演绎。当时大寺派学者曾取《解脱道论本母》让觉音解释,觉音引据经典,广为阐述,成《清净道论》,小乘之要网罗无遗。《清净道论》与《解脱道论》同一本母,为南方瑜伽学集大成之作,虽无汉译,但通过《解脱道论》也可见南传之根本。 《解脱道论》全部大旨...

法句经讲要

在《法句经讲要》中,吕澂先生对《法句经》进行了深入讲解。他首先总辨经体,指出自小乘各家到大乘龙树无着等,都认为《法句经》为佛说,且此经在佛在世时已具定型,不过其综集成篇、区分章段是佛灭后的事。他还介绍了《法句经》有广、中、略三本之分,巴利原本为略本,吴译《法句经》为中本,秦译《出曜论》等为广本,并且说明了法句经前后有初辑本与增订本的区别。此外,吕澂先生还解析了《法句经》的品次,通过对不同版本品次的...

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及相关论着

该书是吕澄 1961 年在佛学班上的讲稿,以支那内学院《藏要》本为底本,后经张春波整理成书。吕澄博览梵、汉、藏因明资料,对《因明入正理论》的讲解阐释通俗易懂又深刻准确,成为佛学院普遍采用的教本。《因明入正理论》是印度因明学的主要论书之一,商羯罗主造,唐玄奘译。吕澄在书中对该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能立与能破、似能立与似能破等 “八门二益” 的核心要义,以及因三相、宗因喻等因明的基本概念和规则等...

观所缘释论会译

吕澂、释印沧编著。 该书以藏译论文为主,逐段对录陈玄奘二译,并附净译护法注疏以明意旨。其凡例中还提到,藏译另有颂文论本,此作解颂,故名释论,与护法注疏立名有别;藏译文句与净译最近,故多用成文以便对照;陈译论前有论本十一颂,今随文会入篇内,用括号别之;净译简拗难解,今循文增字以畅之,牒论之文则用引号剔出;陈、奘、净三译字句皆对校宋、丽、元、明诸本,取理长者订正。 吕澂在研究《观所缘释论》时,还对勘了...

成唯识论疏翼

佛学研究著作。 韩镜清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对《成唯识论述记》进行校勘注释,1977 年元月病退,在家闭门不出,专心从事此项工作,用了十年时间积累资料对照研究,又用五年整理成文,最终于 1992 年完成了约 380 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 该书以金陵刻经处的《成唯识论述记》为底本,校勘《金藏》之《述记》以及天海、春日、法隆、明历、东大寺、大谷、延康、续藏等版本。全书依《成唯识论述记》卷数及行文分为十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这部讲记是徐老于 1996 年拜访美国洛杉矶法印寺时讲解的《金刚经》内容,由宋叶静听写录音文字,耿宏升录音整理,张书英、郝志强、郑振峰、常宣居士文字校对,许洪亮编录成文。此次整理的讲记共十二盘录音带,文字版尽量保持徐老的乡音原貌,同时为方便读者参考,还与徐老的手稿《金刚经》要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眉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述等合为一册。 在讲记中,徐恒志老人首先介绍了《金刚经》的重要性,指出该...

佛法与科学之比较

全名为《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是王季同所著的一部融合佛学与科学的学术著作。 该书撰写于 1928 年,初发表于《海潮音》杂志,1932 年出版单行本。 书中,王季同以自己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科学知识为背景,引经据典,解析旧说,从哲学角度的佛学来认知与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视角独特。他提出了佛法是 “应用科学” 这一独特命题,力图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证明佛教的合理性价值,说明佛学是应用科学,是实证哲学。...

佛法省要

儿童书局于 1944 年 1 月 1 日出版。王季同晚年研究佛学,以自己的佛学修养和科学知识为背景,阐释佛法与科学相通、相容而又超越科学的关系。在《佛法省要》中,他可能延续了这种思路,对佛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佛法是 “应用科学” 这一独特命题,认为佛法不但是宇宙真理的体现,而且与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有密切关系,具有实际的 “效用”。他还指出正确的知识只有现比二量,佛法完全从现比二量出发...

解脱歌

《解脱歌》是大愚阿阇黎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所作,融合多家见解与自身体悟,蕴含深邃禅理。其核心思想包括:一是阐释觉悟之乐与佛法真谛,指出真妄皆空无自性,见诸法实相即可顿悟万法同源;二是说明修行方法与态度,强调显密法门虽异、归元则同,劝诫修行者不攀缘执着、把握根本;三是点明心性本质,认为众生与佛心性一体,烦恼即菩提,罪福无固定自性;四是指引面对外界的心态,主张对毁谤赞誉不执着,视一切声为实相;五是...

页次:(3/478)
<< <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