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释义

王骧陆认为,世人所指的 “心” 往往是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即被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念头和影像,这并非真正的心,而是妄心、幻影。真正的心本位勿移,善无所加,恶无所损,此不可移者假名曰菩提,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性,它是无相而真实不虚的实相。

学佛心要

在《学佛心要》中,王骧陆强调学佛是求觉悟,目的是去苦得乐。他指出世人无论贫贱还是富贵,都有诸多痛苦,总名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而要摆脱这些痛苦,就需要明心见性,修心是关键。他认为修的意义在于回复本来,因为人本来是觉,本来不苦,只是因为迷失才陷入痛苦,修的目标就是把苦心转到乐心,把糊涂颠倒心转到光明自在心。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作为《莲花生大师传》的一种版本,比较粗粹地介绍了莲花生大师故事的梗概,以其内容集中,故事生动而在藏族文化史上占有独物的地位,并在国内外读者中获得很高的评价。《莲花生大师传》是自古以来在藏族群众中代代传诵。《莲花生大师传》是自古以来在藏族群众中代代传诵,后由历代藏族知识分子中的“发掘师”搜集、整理、抄写和或刊印成书的。那么,这部巨著共有多少种版本呢?据有的学者精略统计,《莲花生大...

唯识三十颂诠句

民国时期佛教学者、居士韩清净著。《唯识三十颂诠句》作于 1924—1925 年间,“依颂训诠名句自性差别”,极为精要。该书是韩清净对《唯识三十颂》的详细诠释,他通过对颂文的字句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了唯识学的核心思想,如 “一切唯识,唯识无境” 等观点,对第八识 “阿赖耶识” 在不同修行阶段的名称及含义也进行了详细解读。

东方的智慧

全书收录14篇晚年随笔,聚焦东西方思维的本质差异,系统剖析禅学中“不二性”“空”与“创造性”等核心理念,并通过《庄子》哲学与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阐释,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路径。章节如《现代世界与禅的精神》以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笔触,展现禅学思想的幽玄特质及跨文化传播的适应性,勾勒出作者毕生推广东方智慧的思想图谱。

不惑

该书以浅显的语言讲述了通透圆融的禅宗智慧。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到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不惧

《不惧》,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最实在、最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最 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意义。

中国禅宗史

《中国禅宗史》是当代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禅宗历史著作,对印度禅到中国禅的发展、禅学的中国化、牛头宗在中国禅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坛经》的成立与演变、曹溪禅的发展和分化过程以及最终又“众流归于曹溪”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考察,勾勒出从印度禅向中国禅转化的历史和逻辑线索,弥补了以前禅宗史研究的缺陷,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此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印顺法师文学博士学位。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

凝聚星云大师对佛教未来的深度思考,核心围绕佛教如何引导人们从娑婆世界迈向美好生命境界展开。​ 从世界演变看,物质发展或让未来生活趋近 “天堂”,但此快乐不究竟。大师认为,唯有大众信佛念佛、提升心灵,方能迈向清净无扰的极乐世界;持续修证,更有望实现超越差别的华藏世界。​ 在时代变迁中,佛教需主动适应不同时代特点与大众精神需求,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智慧,帮人们在快节奏中寻得内心平静。社会层面,佛教通过...

佛堂讲话

台湾著名高僧道源长老佛七开示的结集。该书对于净土法门的修行真义及方式做了极为详尽明确的开示,主要内容是道源法师关于念佛的完整开示,包括对念佛的目的、方法、功德等的详细讲解,为修行净土宗的修行者提供了如何正确念佛的方便法门。例如,书中提到念佛的目的是了生死,念佛要发菩提心,切勿起疑念,决定愿往生,必须认真念,结期应求证,平时须相续等。此外,还阐述了念佛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

页次:(4/478)
<< <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