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类钤方

方书。元李仲南撰,孙允贤校。二十二卷,卷首一卷。约五十万字。仲南,碧山人。有感于时医弃伤寒书而不读,专攻杂病之方以出奇。故搜辑古今方书,于至顺二年 (1331) 成此书。初名锡类,后易名永类,以其书成于亲殁之后,啣哀茹痛,志其永感,故名。合伤寒、杂病为一门,本之医经,伤寒有法,杂病有方。伤寒属外因,杂病通三因,而以风、寒、暑、湿四中、四伤居其前,并分脉、病、因、证、治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卷一,有诊候...

医学要诀

清代医家张志聪撰写的本草类中医著作,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前。全书分为脉诀、经诀、草诀、药性备考四部分,涵盖脉象生理病理、十四经脉循行病证、药物性味功能及13类药物性味主治等内容。现存清昆明崇德堂刻本、清刻本及抄本。

医学辑要

诊法著作。清吴燡编。四卷。字小珊,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采张石顽、程钟龄等医家学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整理编辑,成书于咸丰四年 (1854)。卷一叙述四诊法,分论形质、神色、声气。其后阐述程钟龄之看证诀; 卷二介绍沈云将之诊脉诀,并列述三十六种脉象主病。后对死脉、妇人脉法、幼孩脉法、诸病宜忌脉等分别论述; 卷三包括经脉心传、奇经八脉、趺阳少阴脉说诸篇; 卷四为方剂、治法等。其中方祖篇列桂枝、麻黄...

医经秘旨

医经类著作。明盛寅(1390—1441)撰。二卷。寅字启东,吴江(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同郡王宾,系名医戴元礼再传弟子。永乐中治内侍蛊疾奇验,因受明成祖赏识,授任太医院御医,曾掌管太医院事,于正统元年(1436)返里。另撰有《流光集》。其弟盛宏、子盛僎、侄盛伦、孙盛恺,俱以医闻名于世。寅将学习医经之心得笔录成篇,成书于永乐十六年(1418)。上卷为医论,载:“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

药性要略大全

本草著作。11卷。明郑宁(七潭)撰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医籍考》著录,附载其序,谓古今方书众说纷纭,乃取诸书。参互订正,以成该书。今有日本藏明刊本。

药性通考

本草类著作。原题太医院著,实为清刘汉基撰。八卷。约撰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卷一至卷六为药性考,载药物四百十五种。记述气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并有答疑,附经验方于后。卷六之末附脉诀数则。卷七至卷八集录神效单方,列黄疸、臌胀、六郁、痹证等各种疾病证治。论述精详,且有独到见解。对于辨证施治、选方用药颇有参考价值。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日本京都刻本。

药品化义

本草著作。13卷。明贾所学(九如)原撰,李延昰(辰山)补订,约成书于17世纪初。卷首系李延昰所增4篇药论(或有将此合为一卷者),其一《本草论》,简述历代本草发展情况;其二《君臣佐使论》,综述历代有关君臣佐使之说;其三《药有真伪论》,多取陈嘉谟之说;其四《药论》,议药性与炮制、产地、品种之关系。正文卷1为《药母订例》,相当于总论,首出“药母”说。所谓“药母”,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

药理近考

本草著作。2卷。清陈治 (三农) 编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集补、泻、汗、吐、下诸法之辨证用药,又录五脏泻法、正治反治、用药式、七方、十剂及用药宜忌等内容。以介绍家传用药经验为主。今存陈氏《证治大还》丛书本,有康熙间贞白堂刻本(与《医学近编》合刊)。

袖珍方

方剂学著作。4卷。明·李恒撰。又名《袖珍方大全》,又题名《周府袖珍方》。是由明初朱橚(周定王) 主持下由李恒等良医根据朱橚所编之《保生全采》、《普济方》中选“家传应效”验方编成,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以选方为主。所选方剂附记出处。名曰袖珍者,“袖者,易于出入,便于中笥;珍者,方之妙选,医之至宝”,即小版印书,书小便于携带。初于明太祖...

袖珍本草隽

药物学著作。又名《本草隽》、《中国药学大纲》。1卷。日本·伊豫专安 (平住)撰。刊于1755年。此书是《本草纲目》的择要本。共载常用药151种,不分类。每种均有释名、集解、选用、修治、气味,良毒(指气味升降、入何经、七情宜忌等)及主治各项,内容简要。

页次:(7/342)
<< < 6 7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