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译注
元代忽思慧撰著的中医食疗学著作。共3卷。成书 于至顺元年(1330年)。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治疗法专著。系作者在任元代宫庭饮膳太医期间,对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及其他有关知识的总结。全书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述饮食的营养价值、烹饪技术、患病期间的饮食制度、饮食的卫生要求等,主张治病应首先讲求饮食,以饮食疗法为先。书中从人体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健康人膳食标准立论,制订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较...
太玄真一本际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唐释玄嶷《甄正论》称:“《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正统道藏》所收残本二种,仅存其卷二《咐嘱品》及卷九《开演秘藏经》。敦煌写本多达一百零三件:卷一《护国品》存S.6027等十二件;卷二《咐嘱品》存P.2393等十九件;卷三《圣行品》存P.2795等十四件;卷四《道性品》存P.2463等十五件;卷五《证实品》存P.2366等九件;卷六(品名不详)存P.3310等...
金匮要略译注
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
名家批注周易
《名家批注周易》以历代名家注疏为基础,配有注释、译文和解说,力图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流传千年的哲理,将《周易》逐卦精解,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方便实用的《周易》文本。形象生动地为您解读《周易》。选字注音,并对生僻字重复注音,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阅读。译文和解说,用现代的语言和今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国学经典。汇集王弼、李鼎祚、孔颖达、程颐、朱熹等历代名家对《周易》的研究成果。
乾坤衍
熊十力哲学著作,1961年自刻,是《十力丛书》之一。《易经》以乾坤两卦始,乾作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之道理,尽蕴于乾坤。衍即推演求通之义,熊氏自谓学《易》而识乾坤,其功在衍,故名其书为《乾坤衍》。全书分为辨伪、广义两篇。辨伪是辨别六经之真伪。熊氏认为孔子六经,历经小儒篡改,流传至今,已非孔子原本,只有《周易》及《礼记》中的《礼运》、《周官》两篇尚未完全湮没孔子原意。广义就是推演、扩充和弘大《易》之义...
十异九迷论
早在唐朝初年,佛道斗争就已经比较激烈了。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规定三教先后顺序为:老先、次孔、末释。次年,清灵观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判佛教,托太史令傅奕上奏皇帝。至高宗显庆(656~661)、龙朔(661~663)年间,佛道之争逐渐进入思想交流的阶段。据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记载,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之争计有6次。傅奕几次上疏陈述佛教对国家的危害,请废僧尼及...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
四益易说
一卷。清末民初廖平撰。意在阐明三易之源流。三易即指文王、周公作经,孔子作传。其主要内容有:一,论三易之说出于周礼。认为东汉易学家只提到文王作易,至马、陆才添入周公。又据《礼运》考证孔子之易则承续于商代。并非一脉相承。二,论系辞。据《史记》考证“系辞”实为易大传,为孔子弟子所作。三,论六十四卦卦名意义,以为若要考证经文,必先编定六十四卦次序,而后可以释卦。综观其书,能够溯源穷流,以经证经,多有可取之...
周易类
据光绪《井研县志·艺文志一》,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廖平在九峰书院著有《易类生行谱》二卷,爲四益易学之初阶。其书不用京氏八宫法,每卦内三爻爲生,外三爻爲行,一卦生三,故八。别生二十四子息,八和生二十四子息。外卦则皆一人行。三人行于内爲客,故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因取《左氏》一爻变之例,每卦六变爻,每爻爲一卦,又六变合爲三十六卦。因编爲图,纵横往复,悉有条理。每卦一图,由一图以推三十六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