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

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

道德悬解

二卷。清黄元御撰。先人诸家为《道德经》作注,或以养生家言,或以儒、道家言,或以杂家言释解经文。黄元御作《道德经悬解》,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但其书使原文章次多有变更,字句亦多有窜乱。故《四库提要》讽其书 “谓 ‘改本老子’ 可也。”后世对此书颇不为重。传本也极少。《四库提要》据周永年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周易悬象

八卷。清黄元御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用药而损害了他的眼睛,于是发愤学医。对于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有注释,总有数十万言。大抵自命非凡,想驾御魏、晋以来医者之上,除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之外,罕有能免于被其批判的。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训释以观象为主,其观象以《说卦》为主,而参以《荀九家》之说,也兼...

关氏易传

旧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宋阮逸诠次刊正。一卷。《津逮秘书》本。全书十一篇,大抵就《系辞传》上下之旨为之推衍发挥,而以占卜之道为归。然此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丛谈》、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四库全书提要》...

周易外传

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研究《周易》之著。共七卷,一百四十五论。卷一至卷四分论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论《系辞传》,卷七论《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1)对“道器”、“象道”、“体用”等范畴作了唯物主义分析。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卷五)道与象的关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体用关系,...

周易稗疏[标点本]

经学著作。清王夫之撰。4卷,附《考异》 1卷。大约作于顺治 (1644—1661) 初年。为夫之读易之 随笔札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 “大旨不信陈 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 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征实, 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引 《礼》 ‘人君至命士黄裳,下士杂裳’,以证黄裳之美; 引 《左 传》 ‘班马’,证 ‘乘马班如...

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

周易内传

清王夫之撰。六卷,附《周易内传发例》一卷。作者自述是书不同于“推广于象数之变通”的《周易外传》,而着重“守象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固不容有毫厘之逾越”。为作者长期精研《易》理之结晶。通过对《周易》的系统解释,作者阐述了其“乾坤并建”的矛盾学说,发挥了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针对程朱“息动而使不流”的主静观点,提出“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动岂可终息也?”反对周敦颐、朱熹对“太极”的神秘主义解说,认为太...

道德经[楚简本]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座楚墓中出土的一批楚文字竹简。共804枚。墓主据殉葬耳杯铭文知为“东宫之师”。墓葬时期当为战国中期后段。竹简内容主要是道家、儒家之典籍。道家著作共两种四篇:《老子》甲、乙、丙三篇,均系摘抄,不相重复;简本《老子》的出现,证明《老子》成书甚早。其文中无“绝圣”和“绝仁弃义”等字样,说明道家早期思想无尖锐的反儒倾向。儒家自孔至孟一百多年间思想发展之脉络,因文献不足所造成的...

页次:(72/342)
<< < 71 72 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