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庄子集解
  3. 內篇第五德充符

內篇第五德充符

德充於內,自有形外之符驗也。

魯有兀者王駘,

李云:“刖足曰兀。”

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郭云:“弟子多少敵孔子。”

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

釋文:“常季,或云:孔子弟子。”或云:魯賢人。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弟子皆有所得。

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

宣云:“默化也。”

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直,特也。未及往從。

丘將以為師,而況不如丘者乎!奚假魯國!

何但假借魯之一邦!

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

言居然王先生也。

其與庸亦遠矣。

固當與庸人相遠。

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

其人與變俱,故死生不變。

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

成云:“遺,失也。”言不隨之而遺失。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

郭慶藩云:“假是瑕之誤。淮南精神訓正作‘審乎無瑕。'謂審乎己之無可瑕疵,斯任物自遷,而無役於物也。左傳‘傅瑕',鄭世家作‘甫假',禮檀弓‘公肩假',漢書人表作‘公肩瑕 '。瑕、假形近,易致互誤。”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宣云:“主宰物化,執其樞紐。”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本一身,而世俗異視之。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皆天地間一物。

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耳目之宜於聲色,彼若冥然無所知。

而游心於德之和,

郭云:“放心于道德之間,而曠然無不適也。”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

宣云:“視萬物為一致,無有得喪。”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常季曰:“彼為己,

言駘但能修己耳。

以其知得其心,

以其真知,得還吾心理。

以其心得其常心,

又以吾心理,悟得古今常然之心理。

物何為最之哉? ”

最,聚也。眾人何為群聚而從之哉?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成云:“鑒,照也。”宣雲“水不求鑒,而人自來鑒。唯自止,故能止眾之求止者。”

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

句。

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

郭云:“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聖人,故凡不正者皆來求正。若物皆青全,則無貴于松柏;人各自正,則無羨於大聖而趨之。”成云:“人頭在上,去上則死;木頭在下,去下則死。是以呼人為上首,呼木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傍首蟲獸。”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宣云:“舜能正己之性,而物性自皆受正。”

夫保始之征,

保守本始之性命,于何征驗?

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

崔云:“

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為九軍。 ”

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此,

將求功名而能自必者,猶可如此。

而況官天地,府萬物,

成云:“綱維二儀,苞藏宇宙。”

直寓六骸,

宣云:“直,猶特。以六骸為吾寄寓。”成云:“六骸,身首四肢也。”

象耳目,

宣云:“以耳目為吾跡象。”

一知之所知,

上知謂智,下知謂境。純一無二。

而心未嘗死者乎!

宣云: “得其常心,不以死生變。”

彼且擇日而登假,

假,徐音遐。宣云:“曲禮:‘天王登假。'此借言遺世獨立。擇日,猶言指日。”案:言若黃帝之游於太清。

人則從是也。

宣云:“人自不能舍之。”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因常季疑駘有動眾之意,故答之。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于伯昏無人。

雜篇作“ 瞀人”。

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

郭云:“羞與刖者並行。”

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

郭云:“質而問之,欲使必不並己。”

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執政,子產自稱。違,避。也齊,同也。斥其不遜讓。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

言伯昏先生之門,以道德相高,固有以執政自多如此者哉?

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

子乃悅愛子之執政,而致居人後者也!

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止,猶集也。明鏡無塵,親賢無過。

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宣云:“取大,求廣見識。”案:取大,猶言引重。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

既已殘形。

猶與堯爭善,

宣云:“堯乃善之至者,故以為言。”

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宣云:“計子之素行,必有過而後致兀,尚不足自反邪? ”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

狀,猶顯白也。自顯言其罪過,以為不至亡足者多矣;不顯言其罪過,而自反以為不當存足者少也。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

宣云:“以兀為自然之命而不介意,非有德者不能。”

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上二中,如字。下二中,竹仲反。以羿彀喻刑網。言同居刑網之中,孰能自信無過?其不為刑罰所加,亦命之偶值耳。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郭云:“ 廢向者之怒而複常。”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以善道淨我心累。

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嘗知吾兀者也。

未聞先生以殘形見擯。

今子與我游於形骸之內,

以道德相友。

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

以形跡相繩。

不亦過乎!”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蹴然起謝。乃者,猶言如此。子無乃稱,謂子毋如此言也。大宗師篇“不知其所以乃”,亦謂不知其所以如此也。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

李云:“叔山,氏。”宣云:“無足趾,遂為號。”

踵見仲尼。

崔云:“無趾,故踵行。”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

宣云:“有尊於足者,不在形骸。”

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

宣云:“徑去。”

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複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前惡虧德,求學以補之,況無惡行而全德者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

俞云:“賓賓,猶頻頻也。賓聲、頻聲之字,古相通。廣雅釋訓:‘頻頻,比也。'”郭云:“

怪其方複學於老聃。”

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李云:“諔詭,奇異也。”案:呂覽傷樂篇作“俶詭”。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蘄、期同。言彼期以異人之名聞於天下,不知至人之於名,視猶己之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言生死是非,可通為一,何不使以死生是非為一條貫者,解其迷惑,庶幾可乎!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言其根器如此,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釋文:“惡,醜。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

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甯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

未嘗先人,感而後應。

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

宣云:“濟猶拯也。”

無聚祿以望人之腹。

李楨云:“說文:‘望,月滿也。'腹滿為飽,猶月滿為望,故以擬之。”

又以惡駭天下,

非以美動人。

和而不唱,

未嘗招引人。

知不出乎四域,

知名不出四境之遠。

且而雌雄合乎前。

宣云:“婦人、丈夫,皆來親之。”

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

郭云:“ 未經月,已覺其有遠處。”

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

成云:“國無良宰,傳以國政。”釋文:“傳,丈〔一〕專反。”

悶然而後應,

悶然不合於其意,而後應焉。

泛而若辭。

泛然不系於其心,而若辭焉。

寡人醜乎,

李云:“醜,慚也。”

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

成云:“俄頃之間,逃遁而去。 ”

寡人恤焉若有亡也,

宣云:“ 恤,憂貌。”

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嘗使于楚矣,適見□子食於其死母者,

釋文:“□,本又作豚。”郭注:“食,乳也。”

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

釋文:“眴,本亦作瞬,司馬云:‘驚貌。'”俞云:“ 眴若,猶眴然。徐無鬼篇:‘

眾狙恂然棄而走。'眴、恂,並□ 之假借。說文:‘□,驚辭也。'始就其母食,少焉,覺其死,皆驚走也。”

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

郭云:“生者以才德為類,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類而走也。”案:言□子以母之不顧見己而驚疑,又不得其生之氣類而舍去也。

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成云:“使其形者,精神也。”

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

郭云:“翣者,武所資也。戰而死者,無武也,翣將安施!”成云:“翣者,武飾之具,武王為之,或雲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車兩邊。軍將行師,陷陣而死,及其葬日,不用翣資。是知翣者,武之所資,無武則翣無所資,以喻無神則形無所愛也。”李云:“資,送也。”

刖者之屨,無為愛之,

釋文:“為,於偽反。”郭云: “愛屨者,為足故耳。”

皆無其本矣。

翣本于武,屨本於足。

為天子之諸禦,不爪翦,不穿耳;

禦女不加修飾,使其質全。

娶妻者止于外,不得複使。

匹夫娶妻,休止于外,官不役之,使其形逸。

形全猶足以為爾,

上二事,皆全其形。

而況全德之人乎!

宣云:“德全則有本,人豈能不愛乎!”

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

成云:“並事物之變化,天命之流行。”

日夜相代乎前,

語又見齊物論篇。

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

宣云:“雖有智者,不能詰所自始。”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

成云:“滑,亂也。”郭云:“靈府,精神之宇。”宣云:“惟其如是,故當任其自然,不足以滑吾之天和,不可以擾吾之靈府。”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

李云:“兌,悅也。郤,間也。”宣云:“使和豫之氣流通,不失吾怡悅之性,日夜無一息間隙,隨物所在,同游於春和之中。 ”

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

宣云: “是四時不在天地,而吾心之春,無有間斷,乃接續而生時於心也。”

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郭云:“天下之平,莫盛於停水。”

其可以為法也,

郭云:“無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內保之而外不蕩也。

蕩,動也。內保其明,外不動於物。

德者,成和之修也。

宣云: “修太和之道既成,乃名為德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含德之厚,人樂親之。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

成云:“執持綱紀,憂於兆庶,飲食教誨,恐其夭死。”

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

宣云:“孔子之言哀駘它者。”

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一〕“丈”原誤“文”,據釋文改。

闉跂支離無脤

成云:“闉,曲也。謂攣曲企踵而行。脤,唇也。謂支體坼裂,傴僂殘病,複無唇也。”釋文:“脤,徐市軫反。又音唇。”

說衛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

上說言說,下說音悅。其下同。釋文:“脰,頸也。李云:‘肩肩,羸小貌。'”李楨云:“考工梓人文‘數目顅脰',注云:‘顅,長脰貌。'與肩肩義合。知肩是省借,本字當作顅。”案:衛君悅之,顧視全人之脰,反覺其羸小也。

甕□大癭說齊桓公,桓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

說文:“癭,瘤也。”李云:“甕□,大癭貌。”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總上。

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形宜忘,德不宜忘;反是,乃真忘也。

故聖人有所游,

游心於虛。

而知為孽,

智慧運動,而生支孽。

約為膠,

禮信約束,而相膠固。

德為接,

廣樹德意,以相交接。

工為商。

工巧化居,以通商賈。

聖人不謀,惡用知?

心無圖謀,故不用智。

不斫,惡用膠?

質不雕琢,何須約束?

無喪,惡用德?

德之言得也。本無喪失,何用以德相招引?

不貨,惡用商?

不貴貨物,無須通商。

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

釋文: “鬻,養也。”知、約、德、工四

者,天所以養人也。天養者,天所以食之也。

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既受食於天矣,則當全其自然,不用以人為雜之。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屏絕情感。

有人之形,故群於人;

成云:“和光混跡。”

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

絕是非之端。

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

崔云:“類同於人,所以為小;情合於天,所以為大。”成云:“謷,高大貌也。”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 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

成云:“虛通之道,為之相貌;自然之理,遺其形質。”

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

宣云:“言惠子先誤認情字。”案:郭以是非承上言,非。

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宣云:“本生之理,不以人為加益之。”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成云:“若不資益生道,何以有其身乎?”

莊子曰: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有其身者如此。

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成云:“槁梧,夾膝幾也。言惠子疏外神識,勞苦精靈,故行則倚樹而吟詠,坐則隱幾而談說,形勞心倦,疲怠而瞑。”

天選子之形,

選,解如孟子“選擇而使子 ”之選。

子以堅白鳴!”

言子以此自鳴,與公孫龍“堅白”之論何異?齊物論所謂“以堅白之昧終”也。解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