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籍
  2. 庄子集解
  3. 雜篇第二十三庚桑楚

雜篇第二十三庚桑楚

老聃之役,

司馬云:“役,學徒、弟子。”

有庚桑楚者,

俞云:“ 列子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張湛注:‘音庚桑。'賈逵姓氏英覽云:‘吳郡有庚桑姓,稱為七族。'然則庚桑子吳人與?”

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李云:“畏壘,山名也。或雲在魯,又雲在梁州。”

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

其地之人敬愛庚桑,願為臣妾。然其中有畫然好明察為知者,有挈然自標舉為仁者,庚桑皆遠去之。

擁腫之與居,

司馬云:“擁腫,醜貌。”

鞅掌之為使。

鞅掌,勞苦奔走之人。

居三年,畏壘大壤。

釋文:“

壤,本亦作穣。廣雅:‘豐也。' ”盧云:“列子天瑞篇亦以壤為穣。”

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崔、李云:“灑然,驚貌。”

今吾日計之而不足,

向云:“無旦夕小利也。”

歲計之而有餘。

向云:“順時而大穣也。”

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屍,主也。言欲奉以為君。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

語又見齊物論。

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俞云:“得字疑涉下文而衍。易說卦:‘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疏:‘正秋而萬物皆說成也。'即本此文。正秋而萬寶成,文義已足,不必加得字。”

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釋文“天”作“大”。案:時與道為運行,有得而不覺也。

吾聞至人屍居環堵之室,

宣云:“隱居不耀。”

而百姓倡狂不知所如往。

宣云:“如相忘於天地。”

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閑,我其杓之人邪?

郭云:“不欲為物標杓。”

吾是以不釋於老聃之言。 ”

成云:“老子云:‘功成弗居,長而不宰。'楚既虔稟師訓,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 □為之制;

成云:“

八尺曰尋,倍尋曰常。鯢,小魚。 ”釋文:“制,折也。謂小魚得曲折也”案:“制”“ 折”古通用字。

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 □狐為之祥。

釋文:“六尺為步,七尺曰仞。廣一步,高一仞也。崔云:‘祥,善也。蠱狐以小丘為善也。'”

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

利祿先與善人。

自古堯、舜以然,

以、已同。

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

李云:“ 函獸,大容車。”

介而離山,

俞云:“方言:‘獸無偶曰介。'”

則不免於罔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

釋文:“碭,徒浪反。謂碭溢而失水也。”

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

郭云:“去利遠害乃全。”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與物同。

且夫二子者,

謂上堯、舜。

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於辯也,

宣云:“

凡事分辯,如尊賢授能,先善與利之為。”

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

郭云:“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

簡發而櫛,

成云:“簡,擇。”

數米而炊,

言其瑣屑。

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

軋,相傾也。

任知則民相盜。

宣云:“盜,詐也。”

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

釋文:“殺音試,本又作弑。”

正晝為盜,日中穴□。

釋文:“ 向音裴,云:‘□,牆也。言無所畏忌。'”

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語又見徐無鬼篇。

南榮趎蹴然正坐曰:

釋文:“趎,昌于反,向音疇。李云:‘庚桑弟子。'人表作疇,淮南作幬。”盧云:“今淮南作疇。”

“ 若趎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讬業以及此言邪?”

惡音烏。成云:“憑〔一〕讬何學,方逮斯言?”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

俞云:“ 釋名:‘抱,保也,相親保也。'是抱、保義通。抱汝生,即保汝生也。”

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南榮趎曰:“ 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同用異。

形之與形亦辟矣,

郭嵩燾云: “禮記大學注:‘辟猶喻也。'言形之與形易喻也。” 案:言我形之與人形亦易喻矣。

而物或閑之邪,

宣云:“物,物欲。”

欲相求而不能相得?

常有不能相喻者,故疑或閑隔之。

今謂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趎勉聞道達耳矣。”

釋文:“崔、向云:‘僅達於耳,未徹入於心也。'”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

引古語。

‘奔蜂不能化藿蠋,

司馬云:“奔蜂,小蜂也。一雲土蜂。藿蠋,豆藿中大青蟲也。”成云:“細腰土蜂,能化桑蟲為己子,而藿蠋不能化也。”

越雞不能伏鵠卵,魯雞固能矣。'

釋文:“向云:‘越雞,小雞。或雲荊雞。魯雞,大雞也,今蜀雞。'鵠,本亦作鶴,同。”

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釋文:“方言:‘

贏,儋也。齊、楚、陳、宋之間謂之贏。'”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懼然,猶瞿然。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南榮趎俯而慚,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老子曰:“ 何謂也?”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

郭嵩燾云:“左襄四年傳杜注:‘短小曰朱儒。'朱愚,蓋智術短小之謂。”蘇輿云:“

案朱愚猶顓愚。朱、顓雙聲字。”

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已。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願因楚而問之。”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

已得汝心。

今汝又言而信之。

知吾言驗。

若規規然若喪父母,

李云:“規規,細小貌。”

揭竿而求諸海也。

向云:“ 言以短小之物,欲測深大之域。”

女亡人哉!

宣云:“如流亡之人。”

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宣云:“失其所歸。”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

宣云:“召清虛,去物欲。”

十日自愁,

宣云:“未即能之,故複愁。”

複見老子。老子曰: “汝自灑濯,

蕩滌。

熟哉鬱鬱乎!

宣云:“如熟物之氣蒸郁於中。”

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

宣云:“所惡猶未盡去。”

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

釋文:“韄音獲。李云:‘韄,縛也。'向云:‘揵,閉也。'”案:此言外韄者,耳目為物所縛,不可以其繁擾而捉搤之,將必內閉其心,以息耳目之紛。內韄者,心思為欲所縛,不可以其繆亂而捉搤之,將必外閉其耳目,以絕心思之緣。

外、內韄者,道德不能持,

若外、內物欲膠縛者,雖有道德,不能扶持。

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向云:“放,依也。”

南榮趎曰:“裏人有病,裏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問病者,即病病者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經,常也。宣云:“且求全生自養而已。”

老子曰:“ 衛生之經,能抱一乎?

成云:“守真不二也。”

能勿失乎?

成云:“

還自得也。”

能無蔔筮而知吉凶乎?

王念孫云:“‘吉凶',當為‘

凶吉'。一、失、吉為韻。管子心術篇:‘能專乎?能一乎?能無蔔筮而知凶吉乎?'是其證。(內業篇“凶吉”亦誤為“吉凶”,惟心術篇不誤。)”

能止乎?

成云:“不逐分外。”

能已乎?

成云:“已過不追。”

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

成云:“捨棄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能翛然乎?

成云:“往來無系止。”

能侗然乎?

宣云:“無知。”

能兒子乎?

宣云:“元氣自然。”

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釋文:“ 嗥,本又作號。司馬云:‘嗌,咽。'嗄,於邁反。本又作嚘,徐音憂。司馬云:‘楚人謂□極無聲曰嗄。' ”俞云:“

作嚘是也。老子‘終日號而不嗄' ,傅奕本作□,即嚘之異文。揚子太玄經夷次三曰‘柔,嬰兒于號,三日不嚘',二宋、陸、王本同。蓋以嚘與柔為韻,可知揚所見老、莊皆作嚘也。”

終日握而手不□,共其德也;

釋文:“廣雅云:‘□,捉也。'”宣云:“共同拱。”案:赤子終日卷握,而不必捉物,以拱握其手乃德性固然也。

終日視而目不瞚,

釋文:“瞚,字又作瞬,同,音舜,動也。”

偏不在外也。

宣云:“無所偏向於外,視猶不視。”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

與物順行,而同其波蕩。以上皆就赤子言。

是衛生之經已。”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問此即至人之德否?

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

者猶之。言是特所謂解釋胸中凝滯之能乎?

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

俞云:“徐無鬼篇曰‘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與此文異義同。交即邀也。古字止作徼。左文二年傳‘寡君願徼福于周公、魯公',與此‘邀食'‘邀樂'語意相似。作邀者,後起字;作交者,假借字。詩桑扈‘匪交匪傲',漢書五行志作‘ 匪徼匪傲',即其例矣。”

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釋文:“廣雅云:‘攖,亂也。'”

不相與為怪,

不立異。

不相與為謀,

不苟同。

不相與為事,

不輕交接。

翛然而往,侗然而來。

解具上。

是謂衛生之經已。”曰:“然則是至乎?”

已造極乎?

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兒子乎?' 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

二語見齊物論。又見徐無鬼、知北遊二篇,“木”作“骸”。

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

釋文:“惡音烏。”郭云:“禍福生於失得,人災由於愛惡。”宣云:“答以未也,而告之無進詞。蓋至道不外上所雲,但有心以此為至,即非道矣,老子所以奪之。 ”

〔一〕“憑”原誤“惡”,據成疏改。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

郭云:“ 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

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

宣云:“自人視之,亦人耳。”

人有修者,乃今有恆;

宣云:“修,即泰定。恒,純常也。”

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

人來依止,天亦佑助。

人之所舍,謂之天民;

無位而尊。

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

宣云:“三者皆不知止。”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成云:“所不能知者,不強知之,此學之至妙。”

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成云:“若不以分內為是者,斯敗〔一〕自然之性。”

〔一〕“敗”原誤“貶”,據成疏改。

備物以將形,

具眾理以順形。

藏不虞以生心,

宣云:“退藏不思慮之地,以活其心。”

敬中以達彼,

敬慎其內智,以達於外。

若是而萬惡至者,

宣云:“謂災患。”成云:“若文王之拘羑裏,孔子之厄匡人。”

皆天也,而非人也,

宣云:“非我致之。”

不足以滑成,

不足以亂我之大成。

不可內於靈台。

不可令人而擾吾之心。郭云:“靈台,心也。”

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心不可動於物,貴能持之,但當自然而持,而不可有意執持之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

未見其誠身而妄發,雖發必不當。

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成云:“業,事也。”案:外事入擾於心而不舍去,雖更變而亦失。姚云:“上己,此也。不見其誠,則皆妄心耳,如此而發,固無當處,若能入矣,而不能久居,反更易為失,是知及而仁不能守者也。”於義亦通。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郭云:“幽顯無愧於心,故獨行而不懼。”

券內者行乎無名,

宣云:“券,契也。得契合乎內。”成云:“

無名,道也。履道者,雖行而無名跡。”

券外者志乎期費。

俞云:“

荀子書每用綦字。王霸篇楊注:‘ 綦,極也。'亦或作期。期費,猶言極費。費謂財用。 ”案:券外者志乎期費,言契合乎外者,志欲窮極其財用也。

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

平常而有光輝。

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

與賈人何異?

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人見其跂想分外,比之於市魁然。

與物窮者,物入焉;

郭注:“窮,謂終始。”宣云:“我與物相終始,則物亦來就。”

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

俞云:“且,苟且也。詩東門之枌‘谷旦于差',韓詩旦作且,云:‘苟且也。'是重言為苟且,單言為且。上文‘終始',是窮極之義,苟且與窮極義正相反。”

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郭云:“ 儘是他人。”

兵莫□於志,鏌□為下;

說文:“慘,毒也。”字或作“□”。慘毒莫甚於心,而兵次之。

寇莫大於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成云:“寇,敵也。”

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郭云:“心使氣,則陰陽征(俗作“症”。)結于五藏。 ”

道通,其分也,

宣云:“凡分必有畛域。道無畛域,故通乎其所分也。”

其成也毀也。

此有所成,則彼有所毀,故道無成毀之分。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

分皆求備,故惡分。

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

其備有者,仍求備不已,故惡備。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情識外馳而不知反,止見其為鬼耳。

出而得,是謂得死。

外馳而遂有得,彼自以為得也,不知是得死耳。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

其性既滅,雖有形骸之實,自謂生存,吾以為鬼之一也。

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人有形質,當作無形質觀,則天君泰定矣。

出無本,

道之流行無本根。

入無竅。

道之斂藏無竅隙。

有實而無乎處,

道有實在,而不見其處所。

有長而無乎本剽,

釋文:“剽,本亦作摽。崔云:‘末也。'”案:木枝之遠揚者謂之標,故以訓末。言道之源流甚長,而不見其本末。

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有所出而無竅隙者,自非無實;雖有實而終無處所者,處乎四方上下之宇也。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雖有長而不見本末者,以古往今來之宙為之本末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

人物有生死,陰陽有出入。

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郭云:“天門者,萬物之都名。謂之天門,猶言眾妙之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郭云:“以無為門。”

有不能以有為有,

有之未生,非有之所能有。

必出乎無有,

無能生有。

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宣云:“並 ‘無有'二字亦無之,乃眾妙所在也,故聖人藏焉。”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

以上又見齊物論篇。

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

成云:“俗人以生為得,以死為喪。今欲反於迷精,故以生為喪,以其無也,以死為反,反於空寂。雖未盡於眾妙,猶可齊於死生。”

是以分已。

以同已。郭云:“雖欲均之,然已分矣。”成云:“猶見生死之異。”

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

言又次一等人,亦知有無生死之為一,而守之不疑,孰能知此理者,吾亦與為友。

是三者雖異,

郭云: “或有而無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齊之,故謂三也。此三者,雖盡與不盡,俱能無是非於胸中。”

公族也,

楚公族未受姓,如王子、王孫。

昭、景也,著戴也,

宣云:“

此二族,著其所戴之先人為氏。”

甲氏也,著封也。

“甲”,“中 ”之誤,宣改,今從之。雲此一族是著其所封之邑為氏。

非一也。

亦如上三者同一原也。

有生,□也,

釋文:“徐於減反。字林云:‘釜底黑也。'宣云:“有生皆出於闇穆,如釜底一抹皆黑,無彼此分別也。”

披然曰移是。

今忽然披曉於人曰“汝當移而從是”,此由我而生是非也。

嘗言移是,

試言之。

非所言也。

宣云:“本不足言。”

雖然,不可知者也。

然世人亦不知此也。

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

成云:“臘,大祭。膍,牛百葉。胲,備也,亦言是牛蹄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肢五藏,並皆陳設。祭事既訖,方複散之,則以散為可;若其祭未了,則不合散,又以散為不可。”

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

釋文:“司馬、郭云:‘偃,屏側也。'”桂馥云:“屏當為庰。急就篇‘庰廁清圂糞土壤',顏注:‘庰,僻偃之名也。'”郭慶藩云:“偃當作匽。周禮宮人‘為其井匽' ,鄭司農云:‘匽,路廁也。'燕策‘宋王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匽',屏匽即庰廁也。”

為是舉移是。請嘗言移是。

微物之散否有時,一室之觀覽必悉,為此而舉及移是,則請試言移是。

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

此以我之生為根本,以我之心知為師。

因以乘是非;

因此相乘而起是非。

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己為節,因以死償節。

郭云:“質,主也。”案:果有名實可爭,因以己身為主,使人皆從己以為節義,因共以死守之,所謂“殺身以成名”也。

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

若然者,非特死生我不自主,即知愚榮辱亦皆不自主。其舉而用,則我是賢知也;棄而不用,則我是庸愚也;徹而上達,則我為榮名也;窮而在下,則我為恥辱也。

移是,今之人也,

惟以權力移,此今之人也。

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逍遙遊篇言蜩與鴬鳩笑大鵬,是二蟲同一無知也。今人如此,不與二蟲等誚乎!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

釋文:“蹍,女展反。廣雅云:‘履也。'”宣云:“辭謝以放肆自引罪。”

兄則以嫗,

宣云:“蹍兄足則不必辭謝引罪,但煦嫗憐之而已。”

大親則已矣。

成云:“若父蹋子足,則閔然而已,不復詞費。”宣云:“可知道以相忘為至也。 ”

故曰:至禮有不人,

郭云:“ 視人若己。”

至義不物,

郭云: “若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至知不謀,

成云:“率性而照。”

至仁無親,

郭云:“辟之五藏,未曾相親而仁已至矣。”

至信辟金。

宣云:“不須以金為質。”

徹志之勃,

宣云:“徹,毀。勃,亂也。”

解心之繆,

成云:“

繆,系縛也。”

去德之累,達道之塞。

達,通也。

富、貴、顯、嚴、名、利六者,

嚴,威。

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也;

容貌、動作、顏色、詞理、氣息、情意也。

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

知音智。

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

郭云:“蕩,動也。”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者,德之欽也;

道無可見,見其德之流行,則共仰為有道之人,故曰道者德之欽。

生者,德之光也;

成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萬物者,盛德之光華也。”

性者,生之質也。

成云:“質,本也。自然之性,是稟生之本。”

性之動謂之為,

郭云:“以性自動,故稱為耳,此乃真為,非有為也。”

為之偽謂之失。

成云:“感物而動,性之欲。偽情,分外有為,謂之喪道。”

知者,接也;

接物而知之,謂之知。

知者,謨也;

知音智。謨,謀也。見事而慮之,故因謨見智。

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

雖智者有所不知,如目斜視一方,故不能遍,是以用智而偏,不如寂照。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

迫而後動,乃見盛德。

動無非我之謂治,

舍我逐物則亂,反是則治。

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騖名則偽而亂,終至相反;求實則真而治,終無不順。

羿工乎中微而拙於使人無己譽,

中微則人譽己,是工拙常相因也。惟大道能無名。

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

郭云:“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為之,人也。”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釋文:“俍音良。”成云:“俍,善也。全人,神人也。”案:聖人謂堯、舜以下,全人謂伏羲以上。

唯蟲能蟲,唯蟲能天。

成云:“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仿效之所能致!”案:言蟲之能亦不齊。

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

人言全人惡天,非惡天也,特惡人之天耳,謂己不順性而偽為也。若直以人為天,而使天下皆從己,則更非矣。

一雀適羿,

適,遇也。

羿必得之,威也;

成云:“所獲者少,所逃者多。以威禦世,其義亦爾。”

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

成云:“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故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逃處。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胞同庖。伊尹以割烹要湯;百里奚自鬻于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二事皆孟子所斥。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介者拸畫,外非譽也;

郭云:“ 介,刖也。”崔云:“拸畫,不拘法度也。”俞云:“ 漢書司馬相如傳注:‘痑,自放縱也。'與此拸字義同。谷梁桓六年傳‘以其畫我',公羊傳作‘化我',何注:‘行過無禮謂之化。'畫義蓋同。人既刖足,不自顧惜,非譽皆所不計,故不拘法度。”

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

胥靡,役作之人。傅說胥靡是也。

夫複謵不饋而忘人,

釋文:“饋,元嘉本作愧。”郭嵩燾云:“說文:‘讋,失氣言也。'‘謵,言謵讋〔一〕也。'複謵,謂人語言懾伏以下我。以物與人曰饋,以言語餉人亦曰饋。不饋,謂不報謝。外非譽,遺死生,忘己者也;複謵不饋,忘人者也。”案:複謵不饋,諸解皆非,郭說為近,下文所謂“敬之而不喜”也。此處疑有奪文,不敢強說。

忘人,因以為天人矣。

能忘人,即可以為天人,以其近自然也。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成云:“忘其逆順。”

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

出於人所怒之事,而我不怒,則有時而怒,仍自不怒出。此孟子所謂“文王一怒”、“武王一怒”也。

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出於人所為之地,而我不為,則有時而為,仍自無為出。中庸所謂“無為而成”,孔子所謂“無為而治”也。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郭云:“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

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

郭云:“

緣於不得已,則所為皆當。”成云:“不得止者,感而後應,分內之事也。”

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郭云:“聖人以斯為道,豈求無為於恍惚之外哉!”

〔一〕“謵讋”原誤“讋謵”,據說文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