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二十一田子方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溪工。
釋文:“李云:‘田子方,魏文侯師,名無擇。溪工。賢人。'司馬本作雞。”
文侯曰:“溪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擇之裏人也,稱道數當,
成云:“
稱說言道,頻當於理。”
故無擇稱之。”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
俞云:“淮南淑真訓‘虛室生白',注:‘虛,心也。'此謂人貌而天心。古以虛屬下讀,非。”
緣而葆真,
俞云:“緣,順也。‘順而葆真,清而容物',對文。”
清而容物。
清而不刻。
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郭云:“曠然清虛,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無擇何足以稱之!”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成云:“儻然,自失貌。”
召前立臣,
前侍立共聞之臣。
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
謂順子也。
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直,特也。司馬云:“土梗,土人也,遭雨則壞。”宣云:“喻其至粗。天真之外,皆土梗也。”
夫魏真為我累耳!”
郭云:“知至貴者,以人爵為累。”
溫伯雪子適齊,
成云:“姓溫,名伯,字雪子,楚之懷道人。”
舍于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
成云:“陋,拙也。”宣云:“習於末學而昧於本體。”
吾不欲見也。”至於齊,反舍于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 “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蘄,求也。振我,猶言起予。
出而見客,入而歎。明日見客,又入而歎。其僕曰:“每見之客也,
蘇輿云:“之客,猶是客。”
必入而歎,何邪?”曰:“吾固告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一若龍,一若虎;
成云:“
擎跪揖讓,前卻方圓,逶迤若龍,槃辟若虎。”
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歎也。”
成云:“匡諫我如子之事父,訓導我似父之教子。遠近尊卑,自有情義,既非天性,何事殷勤!是知聖跡之弊,遂有斯矯,是以歎之也。”
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宣云: “目觸之而知道在其身,複何所容其言說邪?”
顏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釋文:“瞠,直視貌。”
夫子曰:“回,何謂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
成云:“不言而為眾所信。”
不比而周,
不與人親比,而情意自然周遍。”
無器而民滔乎前,
釋文:“謂無人君之器,而民滔聚其前。”
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惡!
嘆詞。
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宣云:“心死則滯於跡,不能與造化同體,其可哀甚於人死也。”
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
宣云:“以日喻化宰。”
萬物莫不比方。
宣云:“
從日為方向。”
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待晝而作。是出則存,是入則亡。
日出則有世事,日入則無世事。
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宣云:“待造化之往來為生死,如依日之出入為存亡。”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語又見齊物論,彼“ 化”作“亡”。
效物而動,
物動而我亦動,似效之也。
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
日夜代嬗,初無間隙,而不知其所終極。
薰然其成形,
成云:“薰然,自動貌。”
知命不能規乎其前,
宣云:“雖知命者不能豫規乎其前。”
丘以是日徂。
惟覺日之雲逝。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雖吾汝終身相與,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暫也。
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言汝殆止見乎吾所以見也,如言辯之跡。
彼已盡矣,
彼所著者已盡為陳跡矣。
而女求之以為有,
而汝執之以為有,尚切切求之。
是求馬于唐肆也。
李云:“唐,亭也。”宣云:“唐,中路。肆,市肆也。馬豈停于唐肆而求之於是哉!因回以馬喻,亦即馬言。 ”
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郭云:“服,思存之謂。甚忘,謂過去之速也。”宣云: “吾與汝皆無可執,過去都即成忘。”
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宣云:“故吾去而新吾又來,無頃刻留,亦無頃刻息,則時時有不忘者存焉。雖奔逸絕塵,何必有瞠若乎後之慮哉!”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幹,慹然似非人。
釋文:“
慹,乃牒反,又丁立反。司馬云: ‘不動貌。'”郭云:“寂泊之至。”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
掘同倔。
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宣云:“物之初,無物之際也。游心於無物之際,遇道之真也。”
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司馬云:“辟,卷不開也。”
嘗為女議乎其將。
嘗,試也。將者,且然而未必之詞。
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
宣云:“陰陽互為其根。”
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
孰維綱是?
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
成云:“陰消陽息,夏滿冬虛,夜晦晝明,日遷月變,新新不已,故日有所為。”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郭云:“所謂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蘇輿云:“‘終始'二句,即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
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成云:“若非是虛通生化之道,誰為萬物之宗本乎!”
孔子曰:“請問遊是。”
成云:“請問遊心是道,其術如何?必得游是,複有何功力也?”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孔子曰:“願聞其方。”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
成云:“疾,患。易,移也。夫食草之獸,不患移易藪澤,水生之蟲,不患移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則不失大常,從東從西,特小變耳。亦猶人處大道之中,隨變任化,未始非我,此則不失大常,生死之變,蓋亦小耳。”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
李云:“次,中也。”郭云:“知其小變而不失大常故。 ”
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宣云:“萬化不逾真宰。”
得其所一而同焉,
宣云:“與真一合德。”
則四肢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
滑,亂也。
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宣云:“介,際也。”
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
隸,屬也,謂官屬。
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
不以變而失我之貴。
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萬化無極,我亦與之為無極。
夫孰足以患心!
宣云:“則逍遙遊之矣。”
已為道者解乎此。”
宣云:“惟既履道者知之。”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成云:“然則古之君子,誰能遣於言說而免于修為乎?”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
說文:“井一有水、一無水,謂之瀱汋。”引釋水文郭注云:“山海經‘天井夏有水,冬無水',即此類。”蓋汋乃水之自然湧出,無所作為,唯其才之自然也。
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不言修而體物不遺。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
郭云:“醯雞,甕中之蠛蠓也。”
微夫子之發吾覆也,
覆,謂有所蔽而不見。
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宣云:“天地之大全,即萬物之所一也。”
莊子見魯哀公。
成云:“莊子與魏惠王、齊威王同時,去魯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雲‘ 見魯哀公',蓋寓言耳。”
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
成云:“方,術也。 ”言魯地鮮莊子無為之學。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
李云:“句,方也。”
緩佩玦者,事至而斷。
成云:“緩者,五色絛繩,穿玉玦以飾佩也。玦,決也。 ”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
完廩、浚井是也。
故足以動人。
宣云:“
成邑成都,師錫帝禪。”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
司馬云:“受命。”
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宣云:“此不能畫者。”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
徐音但。李云:“儃儃,舒閑之貌。 ”
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
司馬云:“般礴,謂箕坐也。”
裸。
司馬云:“將畫,故解衣見形。”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
郭云:“ 內足者,神閑而意定。”
文王觀于臧,
成云:“臧,近渭水地名。”
見一丈夫釣,而其釣莫釣,
無心施餌,意不在魚。
非持其釣,
非執釣為事。
有釣者也,
別有所釣。
常釣也。
非偶如此。
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父兄,親族。
欲終而釋之,
釋,弗舉。
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於是旦而屬之夫夫
司馬云:“夫夫,大夫也。”
曰:“昔者寡人夢,
郭慶藩云:“昔、夕古通。昔者,即夕者也。或竟作‘夕者',晏子春秋下篇‘夕者瞢與二日鬥'是也。或作‘ 昔者',雜下篇‘有梟昔者鳴'是也。(說苑辨物篇同。)或為‘夜者',外篇‘寡人夜者聞西方有男子哭' 是也。(“晝”亦作“晝者”,雜上篇:“晝者進膳。 ”)”
見良人黑色而髯,
良人,猶言善人。髯、□同。
乘駁馬而偏朱蹄,
駁,雜色。一蹄赤。
號曰:
號,謂命令。'
寓而政于臧丈人,
寓,寄。而,汝。
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謂季曆。俞云:“‘ 先君'下奪命字,下文‘先君之命王'可證。”
文王曰:“然則蔔之。”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
可無它疑。
又何蔔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洗無更,
典,常也。
偏令無出。
無偏私之政令。
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
不復植黨。俞云:“左宣二年傳‘華元為植',杜注:‘ 植,將主也。'列士必先有主,而後有徒眾,故欲散其群,必先壞其植也。”
長官者不成德,
同歸於善,不獨成其德。
斔斛不敢入於四竟。
釋文:“斔音庾。李云:‘六斛四鬥曰斔。'”案:言他處之斔斛恐大小異式,不入於竟。
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斔斛不敢入於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文王於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顏淵問于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
宣云:“德未足以信人邪? ”
又何以夢為乎?”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
郭云:“任諸大夫而不自任,斯盡之也。”
而又何論刺焉!彼直以循斯須也。 ”
成云:“循,順也。斯須,猶須臾。 ”郭云:“斯須者,百姓之情當悟未悟之頃,故文王循而發之,以合眾情也。”
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
列子黃帝篇“無”作“瞀”。
引之盈貫,
司馬云:“貫,鏑也。”案:張湛注:“盡弦窮鏑。”
措杯水其肘上,
郭云:“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發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
發之,適矢複遝,
成云:“遝,重也。”案:“適”,黃帝篇作“鏑”,字同。言矢已發,而其次適矢複重入扣也。
方矢複寓。
方遝矢,複寄杯於肘矣。
當是時,猶象人也。
凝然不動,猶木土偶人。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張注:“雖盡射之理,而不能不以矜物。不射之射者,忘其能否,雖不射而同乎射也。”
嘗與汝登高山,
嘗,試也。黃帝篇誤“當”。
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汝能以不射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
成云:“仍背淵卻行,足垂二分在外空。”
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
郭慶藩云:“潛與窺對文,當訓為測。爾雅:‘潛,測也。'”
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郭云:“揮斥,猶縱放也。”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釋文:“爾雅:‘恂,栗也。'李又作眴,音荀。”案:張注引何承天纂云:“吳人呼瞬目為恂(字疑作“眴”。)目。”謂心懼而目眩也。
爾於中也殆矣夫!”
郭云:“有懼則所喪多矣。”
肩吾問于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
成云:“栩栩,歡暢貌。”
子之用心獨奈何?”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
宣云:“不知可貴者在令尹乎,在我乎?”
其在彼也,亡乎我;
宣云:“若在令尹,與我無與。”
在我也,亡乎彼。
宣云: “若在我,與令尹無與。”
方將躊躇,方將四顧,
養生主篇亦云:“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仲尼聞之曰:“ 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
成云:“智人不得辨說,美色不得淫濫,盜賊不能劫剝,三皇、五帝何足交友也!”
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
成云:“ 介,礙也。”
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
宣云:“貧賤不得而病。”
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
神明充滿天地,盡以濟人,而己愈有也。
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釋文:“司馬云:‘凡,國名,在汲郡共縣。'”案左傳:“凡,周公之後也。”隱七年有凡伯。成雲“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未知所出。郭云:“
言有三亡征也。”俞云:“楚子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郭注非。”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