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十六繕性
繕性於俗,俗學以求複其初,
崔云:“繕,治也。”郭云:“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複性命之本。”案:宣本刪一“俗”字。據郭注,明有兩“俗”字也,然疑衍一字。蘇輿云:“案當衍一俗字,學與思對文。言性與欲皆已為俗所汙,雖學、思交致,只益其蒙。宣以‘俗學'‘俗思'句斷,似失之。”
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釋文:“知音智。” 宣云:“
定能生慧。”
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
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養其恬靜。
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知、恬交養,而道德自其性出矣。
夫德,和也;道,理也。
宣云:“道德止是和順。理,猶順也。”
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
道德生仁義。
義明而物親,忠也;
宣云:“是為實有道德。”
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
成云:“雖複涉於物境,而恒歸於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實行于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文,即是禮也。
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
釋文:“遍音遍。”郭云:“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俞云:“據郭注,是為‘一偏'之偏,故郭雲然。釋文音誤。”案:本當作“偏”,唐時誤“遍”,故陸隨文作音,義不可通。宣本已改“偏”。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彼自正而蒙被我之德,是德與德相感,不以己之德強人而冒覆之也。若強天下而冒覆之,是以我正彼,則物之失其性者必多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混混芒芒,初分之時也。
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成云: “恬澹寂漠,無為之道也。”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無所矯飾。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成云:“燧人變生為熟,伏羲畫八卦以制文字,作結繩而為罔罟,智詐萌矣,嗜欲漸焉,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成云:“神農有共工之伐,黃帝致蚩尤之戰,苟且欲安天下,未能大順群生也。”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
宣云:“失其源也。”
□淳散樸,
釋文:“□,本亦作澆。”成云:“ 唐、虞設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五行自茲而荒殆,百姓因此而澆訛,毀淳素而散樸質也。”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
險,危也。離於道以企善,危其德以制行,若務光、申徒狄之類是也。
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宣云:“舍天性,用人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宣云:“人益巧偽。”俞云:“詩:‘
不識不知。'‘識知'二字連文,言必不識不知而後可定天下。諸家從識字斷句,非。”
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宣云:“以非道為道。 ”
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成云:“使聖人降跡塵俗,混同群生,韜藏聖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無異山林。”
隱,故不自隱。
宣云:“遭道隱之世,不必自隱而已隱也。”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
複於至一之世而不見其跡。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
深固自然之根,保寧至善之極,以待時也。
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
成云:“古人之行任其身者,不以浮辯飾小智。”
不以知窮天下,
成云:“不縱知以困蒼生。 ”
不以知窮德,
成云:“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郭云:“危然,獨正貌。”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
成云:“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德。”
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樂全其性,即是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郭云:“
全其內而足。”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成云:“儻者,意外忽來。”
寄之,其來不可圉,
圉,禦也。
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
肆志,放縱其志。
不為窮約趨俗,
不貶志以徇俗。
其樂彼與此同,
視軒冕與窮約無異。
故無憂而已矣。
故能處貴而無憂。
今寄去則不樂,
今人所同。
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樂軒冕者,志荒於外。
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向云:“以外易內,可謂倒置。”